嗯,這種小事情就不用在意了,在意的都是⑨啊。
賨人說起來不愧是強悍的山地步兵作戰集團,雖然這裏的這群不過是威力減弱山寨版,但是袁紹作為西園八校尉之首好歹也是帶過兵的,所以他麾下的部隊所使用的弩機都是漢軍製式裝備,比起賨人所使用的還要強勁上幾分,在這樣的地形下麵對無法完全發揮實力的董卓軍還是相當有效。這也讓焦尾雖然每一擊都仿佛有千鈞之重,但是卻不得不小心防備可能出現的暗箭,畢竟就算普通士兵的弩箭沒什麼用處但是那些隊長級的可不在此列。
於是焦尾和潘虎的戰鬥就這樣在你射一箭我砍一刀的慢節奏下持續進行著,一個HP不需太過擔心,一個更是體力無限,這樣的戰鬥顯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分出勝負的。
不過,隨著戰事的進行,局麵似乎又發生了某種微妙的變化。
大概是力量有限的緣故吧,原本攻擊頻率還很高的雷霆經過數十個之後似乎漸漸開始稀疏了起來,雖然單憑這數十道雷霆便帶走了數千生命,但是這種不確定下一道攻擊會落在何人的頭上且一擊秒殺的威勢顯然比起實際的殺傷數量更讓人心存畏懼。
更重要的是,由於雷霆變得稀疏,間隔時間越來越長,原本被壓製的死死的董卓軍先鋒部隊也開始展現出其敢於自稱為天下第一雄軍的實力。
雖然現在的大地上的積水隨著絲毫不見減弱的大雨而越來越深,土壤隨著無數雙腳和車輪的碾壓而變得越來越鬆軟,行走在這種地麵即使是靈巧的雙腿也會變得異常困難,但是有些東西依然會隨著積少成多最終達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比如董卓軍最為重要的戰爭工具——戰車。
戰車雖然同樣是借助戰馬的力量進行作戰,但是與現在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的騎兵作戰相比,戰車的作戰方式與騎兵有著比較大的差異。
戰車論總噸位顯然要超過隻有單馬的騎兵,所以論起正麵的衝擊力顯然戰車更加強悍,哪怕是歐洲重騎兵與中華戰車相比隻怕也是稍有不如的。而戰馬顯然在機動力上顯然直接甩戰車數十條街這也是公論,哪怕是在那個沒有馬鐙沒有馬蹄鐵馬鞍也不夠成熟的年代。
實際上如果僅僅將戰車看做是如同重騎兵一樣利用速度和噸位去衝擊敵陣的戰爭兵器的話,那顯然是低估了戰車的威力——戰車在正麵戰場上對於步兵的殺傷效率遠非重騎兵所能比,原因就在於比起重騎兵的區區一根長槍和一堆如同鐵罐頭一般的鎧甲,戰車的殺人方式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全方位立體式。
中華戰車一般的配備是三人兩馬,其中一人為禦手也就是開車的,一人手執長兵器(丈八蛇矛級的長戟),另一人手執遠程兵器(主要是便於使用的弓)。細心的人一定看出來為什麼要強調戰車配備的是長兵器而非近戰兵器呢?因為戰車在車軸兩端都會加裝一些又長又硬的凸起物,一方麵用於擊毀敵方戰車,另一方麵以戰車的速度那東西打倒人身上……
雖然知道有些練硬氣功的身體硬如鋼鐵,但是這個世界大部分還是普通人,所以連戰車都能摧毀的東西讓人受到重創甚是秒殺還是蠻輕鬆加愉快的。
這也是為什麼戰車一般用不到短兵器的原因——運動起來的戰車就好像一台小型的戰爭堡壘或者是戰爭絞肉機,誰靠近都會有巨大的生命危險。
當然,西涼騎兵這種多用途兵種稍稍有些例外,雖然使用戰車作戰的時候依然會按照古法行事,但是戰車上卻裝載了短兵器,用來應對一些需要放棄戰車作戰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戰車在衝鋒的時候絕對不會排成所謂的密集陣型,因為那樣隻能讓己方戰車直接“自相殘殺”,而為了彌補中間的空隙,自然就需要步兵在後麵跟隨。
所以,與其讓戰車去衝擊敵人的密集陣型,倒還不如去衝擊敵軍各個軍陣之間的結合部,然後將之撕裂並擴大最終引起敵軍混亂乃至崩潰。
順便一說,戰車之所以沒落除了戰術問題外成本也是巨大的問題,別的不說,光是尋找足夠多成對的速度基本相同的戰馬以保證戰車有著穩定的速度就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這天底下恐怕也隻有地處西涼的董卓軍才有這份本錢吧。
雖然因為地麵的緣故嚴重影響了戰車的操控,但是失控的戰車有的時候造成的破壞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呢。
PS:不知不覺中已經二百萬字了,胸中似有千言萬語卻又仿佛無一語可言,總而言之一句話: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咱會繼續努力的。
PS2:父親頸動脈當中似乎有一塊軟的什麼東西黏在血管壁上,據醫生說很不好處理,而且一旦脫落容易引起頸動脈阻塞,很危險。果然人老了身體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除了配合醫生之外也隻能祈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