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亂之續(1 / 2)

楊縣是個好地方,因為地處汾河穀地的原因,這裏的土地很肥沃。而且這裏還有不少礦藏,其中以某種可以用來燒火取暖的石頭最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與黃土高原其他地區的黃土堆積在山上不同的是,整個山西地區具有著很獨特的地形地貌。這裏每年由季風和黃河及其支流送來的黃土也不少,可是大部分的黃土都聚集在群山之間的穀底之中,而山上岩石裸露,植被稀少。這些黃土經過河水的洗刷,粗砂逐漸變少,可以耕種的粘土之間增多,所以以汾河為主幹的汾河穀地就成了山西大地群山之中最適宜耕種的地方,而正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可以耕種,所以也誕生了山西省在漢代人口最多的兩個郡,一個叫太原郡,屬於並州;另一個叫做河東郡,屬於司隸管轄。

這因為這樣,在楊縣稍作休整之後,李書實便在徐晃的陪同下由黃巾軍降兵指引順著汾河穀地一路南行,目標直指黃巾軍的大本營——白波穀。

白波穀,位於河東郡臨汾縣縣城的北部,原本隻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山穀,有些進山狩獵的獵戶或者進山采藥的藥農因為時間的原因,會在那裏暫時歇腳。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些山民居住於其中,而因為官府對於這種躲在山裏的百姓無法課以稅賦,這些年人口明顯增加。

而這些躲進山裏以逃避官府的百姓為了不至於讓自己再被官府帶回去受到刑罰,於是在白波穀附近結壘自保。恰在此時,張角的太平道傳到了這裏,於是這種受到窮苦百姓歡迎的宗教立刻在白波穀中傳播開來並使得白波穀逐漸發展成為黃巾軍在河東的重要據點。

由於河東距離張角起事的钜鹿非常近,再加上馬元義並沒有聯絡河東的太平道教眾,所以河東的太平道教眾大多都前往钜鹿參與了河北黃巾軍的行動。雖然李書實沒有統計,不過他知道自己的隊伍裏肯定有來自河東的黃巾軍,不過可惜的是,他手下這群人之中卻一個熟悉河東的家夥都沒有,這讓李書實萬分的懷念出身河東的斥候頭子曹性。

這些外出參加張角大軍的黃巾軍大部分戰死沙場,可是還是有小部分逃出生天並成功的拉攏了不少外地黃巾軍的潰兵分批進入河東,回到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之地白波穀。

也就在李書實領著數百人的隊伍向白波穀挺進的時候,白波穀那邊也正為了對李書實這支部隊的應對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已經快到了要分裂的邊緣。

“你陳頭領和萬頭領是膽小鬼自可離去,我們兄弟一場不容易,咱們好聚好散,可是你要想動搖兄弟們的鬥誌那可是萬萬不行的。再說,我已經打聽過了,那不過就是要到附近上任的太守所雇傭的護衛罷了,難道陳頭領麾下的百戰之兵還會怕那些烏合之眾麼?”

“如果是其他人的話在下並不介意放手一搏,可是獨獨此人我等是萬萬沒有獲勝的機會啊。”

白波穀內中心區的某處房屋內,一群五大三粗的漢子此時已經爭執地麵紅耳赤了,可是他們卻渾然不覺。而此時屋外的衛士早就被驅趕到了十餘米外的地方,不過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能夠隱隱約約的聽到屋內爭吵的內容。

屋內一共站了八個人,從他們之間的疏密程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股勢力,而爭執的最激烈的則是一個五人團隊和一個兩人團隊。另外一個人則仿佛事不關己一般在一旁冷眼旁觀。

在爭論的諸人之中,那明顯對於和李書實戰鬥有很大抵觸情緒的便是那被稱為“陳頭領”和“萬頭領”的二人組。而如果李書實這時候在此的話,他便會立刻認出來,那兩個人正是他送到撤回河北的張寶、張梁大軍中領兵的黃巾軍頭目陳敗和萬秉。

對於此二人來講,李書實自從成為他們的上級之後,所過之地大小數十戰基本上就沒有失敗過,頂多因為對手緊閉大門而己方缺乏攻城能力所以隻能繞道而行罷了,而他手下的那些個嫡係將領的實力更是讓二人驚為天人,反正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們是沒有膽量麵對呂布、典韋等人的目光。至於他們手上的那些士兵,也萬萬不敢與李書實的親衛相比較。

更何況,長社那場大火之後,創造了奇跡的李書實更是讓他們兩個覺得李書實的實力不亞於他們黃巾軍中被奉為神的張角,更別說黃巾軍中一直傳言李書實和張角一樣都是仙家子弟。

所以,當他們確定此次前來圍剿他們的部隊是由李書實所帶領的時候,雖然對手不過區區數百人,比起自己這邊過千人的規模還是不太夠看,可是雖然沒有看到李書實麾下頭號大將呂布的身影,可是典韋、趙雲等一批猛將也都是殺神級的存在,更不用說他們的身後還有一個神秘的李書實為其壓陣,屍氣這個法術的威力二人又不是沒有見過,敵人的狀態可是立刻萎靡一大截啊。至於身為李書實親衛的裝備問題,已經有些麻木的二人實在是不願意多想了。

“好了好了,聽在下一句吧。那個背叛我黃巾軍大業的家夥雖然是個背信棄義的混蛋,可是人家好歹當初也是率領部隊在狗官們的封鎖下殺了個幾進幾出的主。而且郭頭領和白波穀的兄弟們也不是沒和他交過手,雖然那次交手有我方久戰多時精疲力竭的原因才讓那人撿了便宜,可是能夠不消一時半刻就將戰局扭轉說明對方絕對不是庸才。當然,陳頭領和萬頭領曾在那人麾下效力過,有些誇大也可以理解,不過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能夠完成‘大賢良師’未盡的事業不是麼?一拍兩散隻能讓對方逐個擊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