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關於《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征求意見稿)起草說明(2 / 2)

(三)低碳技術遴選

對征集技術的遴選主要分為符合性審查、分類初審、複核性審查、技術答辯與現場調研等步驟,並以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低碳領域的專家評審為基礎,結合技術申報單位提供的資料和數據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1. 遴選的基本原則

入選的低碳技術首先應具有清晰的減排特征和較大的減碳潛力;其次要有不同於傳統成熟技術的創新性;第三要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投資回收期一般在10年以內,在解決勞動就業、行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導向方麵有積極意義;第四還要具備初步的產業化規模,已運行的工業案例一般需超過2個。

2. 遴選的方法

遴選依據低碳技術評價指標體係,結合各低碳領域發展的主要趨勢,分別對其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進行綜合評價。

(四) 《目錄》的主要內容

《目錄》內容詳見《目錄》彙總表和技術簡介。

《目錄》彙總表明確定義了低碳技術的分類,以簡表的形式對不同低碳技術的適用範圍、主要技術內容、典型項目實施情況、目前推廣比例、未來五年的推廣比例以及形成的減排能力等內容進行逐項說明。

技術簡介按照列入《目錄》的順序,對每一項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進行簡要介紹,主要內容包括技術名稱、技術類別、所屬領域及適用範圍、技術應用現狀及產業化情況、技術內容、主要技術指標、技術鑒定情況、典型用戶及投資效益、推廣前景和減排潛力等。

四、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評價指標體係

根據低碳技術的分類及技術評價的基本原則,在綜合考慮低碳技術本身的發展水平、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及整體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低碳產業總體發展情況,確定我國低碳技術的評價指標體係。

低碳技術評價指標體係由若幹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組成,旨在對低碳技術從技術角度、經濟角度和社會角度進行全麵的分析和評價。一級指標包括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其中技術價值包括技術合理性、技術先進性、技術適用性和碳減排潛力等二級指標;經濟價值包括靜態投資回收期和碳減排成本等二級指標;社會價值包括環境影響和勞動就業等二級指標。

技術合理性即技術減碳機理、實際減碳效果;以行業內同類技術的相關參數作為基準線對關鍵參數進行對比。

技術先進性即在行業內與同類技術水平相比,具有較好的技術參數及性能,一般至少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技術適用性即技術推廣難度、技術的可複製性、與其他技術的匹配程度和實用性等。

碳減排潛力即技術未來在行業內能達到的推廣比例以及能夠形成的碳減排潛力。

靜態投資回收期即在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條件下,以技術的淨收益回收其全部投資所需要的時間。

碳減排成本即減排每噸二氧化碳當量需要投入的成本。

環境影響即與同類技術相比,在減少對環境損害方麵的效果。

勞動就業即技術達到預期推廣比例時,可為社會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

(二)評價方法

由於低碳技術涉及的領域廣泛,技術類別複雜。對《目錄》低碳技術的評價采用了多層次的模糊評價法與專家評價法相結合的模式。並根據各類低碳技術的不同特點,經過專家多次討論後確定了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最終按照專家評價結果分析得到列入《目錄》的低碳技術。

(三)關於《目錄》入選低碳技術關鍵參數的計算

根據五類低碳技術的不同特征,經相關專家反複討論,確定了各類低碳技術溫室氣體減排量及減排潛力的計算方法。

(四)關於《目錄》與《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的關係

考慮到國家發改委已經對國家重點推廣的節能技術組織開展了《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的編製工作,為避免重複,以節能和提高能效為主要特征的低碳技術不列入《目錄》。國家發改委將在對曆次發布的國家重點節能技術的碳減排能力進行計算基礎上,條件成熟後將《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與《目錄》合並發布《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目錄(2014年版)》。 (本刊編輯部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