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動手實踐能力差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父母的一塊心病。“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愛護孩子就要立足於孩子的將來培養孩子。
父母都知道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說出來而是做出來的。孩子隻有親身經曆過,才能從中獲得切身體會,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經驗。有些父母總是想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苦口婆心地向孩子解釋其中的道理,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少吃苦頭。殊不知,這樣隻會讓孩子對父母的經驗產生依賴性,死搬硬套,在遇到超出父母經驗範圍之外的事情的時,就會腦海一片空白,手足無措。這樣的教育也隻能把孩子教成父母的影子,對開發孩子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有前車之鑒,人們才能夠規避生活中的陷阱。但是,時代在變,生活中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難也在變,父母的經驗不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孩子需要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尋找更適用的生存方法。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選擇鞋子一樣,鞋子大了是浪費,鞋子小了會磨腳,隻有適合自己的鞋子穿在腳上,才會覺得舒適,才能走得更遠。
孩子隻有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生活,並不斷地調整自己做事的方法來適應生活,才能積累起最適合他們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經驗。同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會使得孩子牢記自己的經驗,避免在類似的困難麵前再次跌倒。
當然,也不是說孩子要完全拋開父母的幫助。有時父母的適當引導會給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的孩子帶來一道亮光,使其在瞬間便頓悟了然。所以教育孩子要以孩子親身體驗為主,父母的合理引導為輔,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順利。
本書從孩子生活和學習的細節入手,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必須讓孩子親身體驗的50件事,以精辟的語言透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係統全麵地總結和論述了讓孩子切身體驗生活、感知世界的必要性,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書中讓孩子親身經曆的50件事能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品質是受大家歡迎的,什麼行為是被大家所討厭的……每一次的經曆都會給孩子一些啟示,或讓他們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讓他們窺到為人處世的一些小竅門……而這些自身經曆沉澱出的經驗都將陪伴孩子一生,為孩子以後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除了這50件事情之外,書中還闡述了一些相關理論,還有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故事。本書理念清晰,目標明確,並且容易理解,不失為父母教育孩子存身立事並走向成才之路的好幫手。希望本書能為父母們開辟一條輕鬆教育孩子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