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麵幾天,張沫沫確實忙得沒有時間來梳理對少年的感情了。

她帶著製作出來的胭脂剛到王耳家的門口,就撞上了怒火中燒、急匆匆的往外跑的劉小娟。

劉小娟見到張沫沫眼前一亮,瞬間像變臉一樣一臉怒氣,“走,快和我一起找他們算賬去!”拉起張沫沫手就往外麵扯。

張沫沫滿心疑惑,一拉一扯之間,在一臉無奈、急衝衝從後麵追上來的王耳的解釋下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聽說了村中人從中作梗的事情,竟然成群結隊的到山中將所有的板栗都給摘取了下來,才憤憤不平,為張沫沫一家抱屈,性格潑辣、易衝動的劉小娟帶著火山爆發一樣的怒火跑去找村人算賬。

要知道在村中有規定,對於第一個發現一種新的食物的人,其所發現的食物的所在地的食物在三年之內歸發現之人所有,三年後才能收回村中,受村長管理。

現在還不到三年,還隻有幾個月而已。那些見利忘義的小人竟然私自上山采摘板栗。

對此張沫沫也不在意,對於不在意的人與事,她是不會分一點注意力、一點心思出去的。

張沫沫好言好語的勸著,直說到口幹舌燥,劉小娟才堪堪將怒火壓下。但隻要一想到那些摘了板栗得到好處的人,轉身又不知廉恥、不知感恩的道張沫沫一家軟糯可欺,火氣就蹭蹭蹭地往上漲。

“怎麼能就這麼算了?好一點的人還知道感激你,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懦弱,下回還得寸進尺呢,這事你就得聽我的。鬧,鬧到村長那裏去,看他們怎麼說去。”

村中大部分的人都去了,要說這事村長一點也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若說知道了,村長也應該製止。但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唯一能解釋得通的是村長默認了這事。

村長也確實是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這件事情,當時也出麵阻止過。正準備出門的村長迎來了一名說客。這名說客也是一個頭腦活泛的,送了幾角錢,再仔細分析了一下章闐一家是外來人口,在村中沒有什麼根基。這事要真的追究起來,隻要王家村的人一團結,吃虧的還是他們。村長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就雙眼一眯,錢一收,在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

於是村中眾人就明明晃晃、成群結隊的上山采摘生板栗。不想城中生板栗供應一多,價格就急劇下降。剛開始村人們還嫌棄價格太低,不願意賣。時間越長,買的人幾乎沒有,心中就開始急了,就將價格鐺鐺的往下降。

當然後來這些事情張沫沫他們就不知道了。

張沫沫對於村長們的仗勢欺人也不是沒有手段,隻是對於不相幹的人又何必花太多的心思呢。大有一種“不相熟的人與我何幹”“任耳折騰”的不問外人外事的樣子。這種冷漠似乎刻進了靈魂裏,對於這個世界隻在乎自己在乎的人,其他的不相幹的人都可以成為她眼中的空氣,絲毫不能讓她心中蕩起半點波紋,皺起半點眉頭。

故而張沫沫轉移話題,“嫂子,我有一件急事想與你說。”

劉小娟一聽一直想要為之做些什麼的人有事找自己,找村人算賬的事也趕緊放下,忙道:“有什麼事?盡管說,姐姐雖說見識不多,但論幹活做事這村中可沒有幾個可以比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