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東京,長在東京,是個老東京。我家住在一條批發商店林立的商業街上,每到星期日,機動車比平時少時,孩子們便跑到馬路上玩。孩子們從小就在家門口的馬路上玩,在鄰居的守護下長大,從周圍人的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
我家附近有一條街,叫作“熟食巷子”,賣熟食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店鋪大多是用自家的房子,幾乎所有家庭成員都在自家店裏工作。采購則是孩子們的任務。就像《哆啦A夢》那部動畫片裏一樣,母親將菜籃子交給野比大雄,說:“大雄,去買東西!”《海螺公主》那部動畫片裏也是一樣,在河豚田海螺家,也是差磯野鰹魚去買東西。過去,買東西都是孩子們的差事。孩子們通過買東西,學會區分食材的好壞,學會訂購,學會討價還價,學會付錢找錢,買東西中包含了太多的學問。
在巷子裏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孩子們會被魚店殺魚的情景留住腳步,會被烤串店用炭火烤泥鰍和鰻魚的香味吸引,還會被誰家的大嬸叫住,嚐一口她煮的菜。隻要在巷子裏走一走,就足可以刺激孩子的五感。
其實,所謂“食育”,並不是教孩子如何吃東西。有關食育的知識和智慧,是在生活和生存中學到的。保育園和幼兒園裏有做飯的人、有配餐的人,這些是生活,是社會,都是孩子們學習的環境。孩子們在從事各種職業的大人的守護下成長,這樣的環境對於孩子們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