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靈的指標與高原反應(1 / 1)

失靈的指標與高原反應

編者的話

最近一兩天爆出的可作為參照係的趨勢性新聞,便是從最高層傳出的,“防止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在我看來,這句話標誌著衡量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原有“儀表盤”將麵臨顛覆性的變化。

為什麼要重新設計中國經濟的“儀表盤”?很簡單,因為中國經濟來到了更高海拔的高原。

通常來說,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幹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被稱為高原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據統計,3500米以下的發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發病率達50%。顯然,高度越高,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越高。

經過35年的高速攀登,不考慮人均因素,中國經濟已經來到全球第二的高度。在這種環境下,原來很多導向性很明顯的經濟指標,逐漸失去了參考意義。比如說,GDP總量這一指標,由於地方政府長期扮演投資推手的角色,這一指標與西方市場經濟所能衡量出的內在經濟增長質量已經相去甚遠。我們不妨仍然將這一變化置於高原環境下來理解,好比同樣是一鍋沸騰的水,平原上依舊是100度,而到了西藏卻隻有85度。

那麼我們不妨嚐試著用高原思維來理解一下勞動力、土地與資本這三要素的“儀表盤”存在哪些失靈的地方。

先看最近反複討論的延遲退休與人口紅利終結的話題,大多數論者依然囿於平原思維。而後工業時代的勞動環境,對於是否一定要求60歲以下的身體狀態來從事工作,顯然必要性越來越差,即便是農業、建築等相對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也可以看到自動化程度的快速提升。這就使得原有的人口紅利消退說變得不再有實質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最主要製約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勞動力需求不足。我們注意到走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在出租司機、超市收銀員等崗位上。美國一項調查統計顯示,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55歲以上年齡群體的就業人數增加了將近100萬,並占據了經濟回升過程中新增工作崗位的三分之二。

換言之,按照簡單的價格供求曲線,當國內勞動力真的出現了高度緊缺而價格飆升的時候,大批50歲以上的隱形失業者或退休者會重新進入這個就業市場,當然是在他們已經開始領取退休金之後(顯然這和延遲退休的話題完全是兩回事)。

而土地的18億畝紅線,也是不折不扣的平原思維,絲毫沒有顧忌現代農業技術對於畝產數量的快速拉動效應。

至於資本的變化就更明顯了,一個注定要走向資本項下全麵開放的人民幣貨幣體係,用現在這些指標衡量的指導意義能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