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的飲食營養
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占分娩過程的大部分,時間較長。由於陣痛,產婦的睡眠、休息和飲食均受影響,精力、體力消耗較大。因此,為了保證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能有足夠的力量,應鼓勵產婦進食。食物應清淡易消化,在胃內停留的時間不宜長,故應以澱粉類食品為主,並結合產婦的喜好,給以半流質或軟食,並少吃多餐。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可根據情況供給流質食品,如果汁、藕粉等。一般第二產程較短,如產婦不願攝食,不必勉強。
分娩疼痛的對待
在分娩時,許多產婦感到十分恐懼,精神特別緊張,使得分娩時的疼痛加劇,甚至給分娩帶來障礙。這是因為產婦對分娩疼痛缺乏正確的認識。
分娩時的陣痛,是人類乃至其它動物分娩時不可避免的正常生理現象,這種分娩時的疼痛與異常情況,如受傷、疾病等產生的疼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正因為這一區別,在分娩時如果產婦能平靜地、無所畏懼地去接受它,那麼分娩時的疼痛就會感到並不可怕了,就會感到這種疼痛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是暫時的,很快就可以過去的。
同樣程度的疼痛,對不同的人感覺不同,反應不同。有些人感到不很疼痛,有些人感到十分疼痛,甚至無法忍受。這是因為精神原因、心理原因所致。疼痛恐懼、精神緊張、心理承受能力差,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會大大增強,疼痛就會更加厲害。反之,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會降低,疼痛感就會減輕。
精神上、心理上對疼痛的恐懼是造成子宮、骨盆肌、腹壁肌緊張的主要原因。而這種緊張又是加劇疼痛的主要原因,這種惡性循環無疑使產婦更加痛苦。因此,隻有正確地對待分娩,在分娩前作好精神上、心理上的準備,冷靜地、無所畏懼地接受分娩時不可避免的疼痛,才會順利地度過分娩,減輕分娩的疼痛。
分娩注意的問題
孕婦從有規律的子宮收縮起,到胎兒、胎盤娩出為止,即從臨產開始到分娩結束的全部過程,分成三個產程或三個階段。這三個產程或三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有的隻需幾小時就結束分娩,而有的則需24小時以上甚至2~3天,才能結束分娩。
分娩時間的長短和產婦的年齡、胎位、身體素質、精神因素、子宮頸的擴張等有關。初產婦第一產程一般需12~16小時左右,經產婦因子宮頸和骨盆底的組織經過分娩的擴張變得鬆弛,所以比初產婦分娩進展得快,產程在6~8小時以內。有的產婦宮縮特別強,產程也明顯地縮短。有的產婦,年齡偏大或精神緊張,畏懼分娩,可致產程延長。如果總產程超過24小時則稱為“滯產”。一旦滯產,手術和感染的機會都將增加。
臨產時不要緊張,要照常用餐和休息,子宮收縮時進行腹部深呼吸和按摩腰部及腹部酸痛部位,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緊密配合,以便順利度過分娩期,縮短產程時間。
要正確對待分娩,去掉“怕”字。有些產婦對分娩十分懼怕,認為生孩子疼得要命,是“九死一生”,由於精神緊張,臨產前吃不下,睡不著,消耗了體力,到真正臨產時,疲乏無力,因此常發生子宮收縮無力致使產程延長。
分娩是一種自然生理過程,沒有必要顧慮和擔心,順其自然,精神不必緊張。
臨產前適當吃一些巧克力,吃入後很快會被身體利用,增加產婦對熱量的需要,有利於分娩。
分娩方式的選擇
分娩方式是不能由產婦或家屬任意選擇的。是陰道分娩還是剖宮產,應該由醫生酌情決定。
剖宮產在搶救胎兒,挽救產婦生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它畢竟是手術,不是簡單、安全、快速的最佳分娩方式。與陰道分娩比起來,施行剖宮產的產婦,出血多,感染的機會多,術後恢複比較慢。剖宮產的胎兒,由於一下子來到大氣中,顱內出血的可能性增加,由於臍帶被迅速剪斷,容易貧血和體重下降。因此,剖宮產並不適於每一個產婦。當發生下麵幾種情況時,醫生考慮施行剖宮產:胎兒窘迫;產前大出血,前置胎盤,胎盤剝離;滯產,或產程進展不順利,宮縮乏力;骨盆狹窄,或有陰道阻塞者。
陰道分娩的胎兒,娩出以額、鼻、口為順序,可以擠出胎兒口腔、鼻內粘液和羊水,清理呼吸道,使出生後的嬰兒呼吸道通暢。另外,子宮的收縮使胎兒胸部受到規律性擠壓,有利於出生後的自然呼吸,還可以將胎兒吸入肺內的少量羊水擠出來。剖宮產將失去這些有意義的經曆。
分娩的采取姿勢
在分娩第一階段的初期,可試用各種各樣的姿勢,因為不同時間采取不同姿勢會感到舒服些。這些姿勢有:
保持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