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戾氣的形成原因及消解之道
專家來稿
作者:廖衛民
【作者簡介】廖衛民,男,浙江平陽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副教授,主要從事傳播理論、網絡傳播、影視藝術等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係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網絡語言風潮的表達機製、傳播影響與應對策略研究》(編號:2012M510501)成果。電影《天注定》海報 近年來中國社會中出現的若幹突發事件中,透露出一種強烈的社會戾氣,主要表現為:源於對社會的強烈怨恨,動輒施以暴力,給當事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嚴重後果。賈樟柯編劇、導演的電影《天注定》恰恰集中呈現了四個典型暴力事件,用一種藝術的手法濃縮了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因此,從某種程度而言,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對中國社會進行理解分析的生動而藝術化了的影像樣本,從而有助於人們理解我們的社會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對《天注定》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影像評論文本的內容分析,來探討分析頻頻源發暴力的社會戾氣的形成原因及消解之道。
一、從影像到文本:《天注定》網絡傳播過程中的影像評論文本采集 或許正因為《天注定》中密集呈現了暴力血腥的震撼場景,導演賈樟柯原本期望該片能按期在國內電影市場上映,事實上,截止本文寫作的2014年7月,也沒有與國內觀眾正式見麵。然而,該片在國外電影節的多項獲獎和有限度的宣傳,依然吸引了觀影者在網絡中較為廣泛的傳播與討論。網友討論所依據的影像版本分別有133分鍾(戛納電影節)、129分鍾(多倫多電影節)和125分鍾(紐約電影節)這三種版本。可見不少網友已能通過相應渠道觀看到該片,並在豆瓣網等網站發布相關的影評[1][2],這些內容主要包括豆瓣網影評700條、短評19453條。此外,還有能較為全麵細致透露影片內容的方式,如天涯社區中圖文直播電影帖的帖子[3],這種影像結合文本的評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是電影影像的網絡全景展示,同時也是一個可以交互討論的網絡平台。因此,在本文的討論研究中,主要采集了豆瓣網和天涯社區的網友評論文本和相關內容;同時還搜集了電影《天注定》的官方微博[4]內容作為補充進行分析研究。
二、從生活到故事:《天注定》中的四個故事原型及情節呈現 《天注定》於2013年5月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國際評委給予這部故事片所呈現的情節內容及其影像文本的一種品質上的嘉許。《天注定》以中國現實發生的社會事件為藍本,講述了四個故事。按照賈樟柯本人的介紹分析:“四個故事的地理版圖正好縱貫中國南北,就好像中國古代畫家會在一個長卷裏表現萬裏的山川江河。串聯起幾個故事的時間線索是春節,故事的起伏上我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手法,嚴格地起承轉合。”[5]這四個故事原型分別是2001年的“胡文海事件”、2012年的“周克華事件”、 2009年的“鄧玉嬌事件”和 2010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
這四個故事的原型,看起來都可謂觸目驚心,在當年都曾引起全社會的強烈關注,分別發生在山西、重慶、湖北和廣東。電影在講述故事中運用了多種方言,整個電影呈現了當下中國底層生活的各種人生困境,暴力情節也幾乎滲透彌漫在整個片子當中。該電影在戛納、多倫多、紐約和阿布紮比等多個電影節進行過展映。《天注定》官方微博轉發包蓓蓓發表的一則微博說:“看完賈樟柯的《天注定》,胸口壓石。影片中的四個主角:憤懣於貧富不公的村民,認為生活毫無刺激的鄉村青年,桑拿房不甘於被別人認作小姐的前台,以及在東莞迷失自己的務工者,都對別人或自己施加了致命的暴力。是誰的錯誤呢?似乎都是中國社會的某種縮影。”[6]可見,《天注定》選取的故事原型強烈地體現了中國社會的當代性和問題性,因而能引起廣泛的觀眾反響和輿論關注。
·專家來稿廖衛民:社會戾氣的形成原因及消解之道 三、從語言到行為:《天注定》所呈現暴力情節的內容及數據統計 盡管賈樟柯在接受訪問時強調自己的電影“關注的不隻是暴力本身”[7],“避免暴力就要藝術地理解暴力”[8],但是,《天注定》影像中最引起觀眾直觀印象的還是“暴力”,一位豆瓣網友在一則影評中描繪出在國外看到片中暴力細節出現時的現場感:“大海(薑武)舉著那支雙管獵槍對準村會計,然後突然扣動扳機,一聲巨響,隨後畫麵中出現的是會計的腦袋血肉模糊隻剩半個。伴隨這一幕,我聽見全場的驚訝、恐懼,和旁邊觀眾的HOLY(筆者注:天哪)!”。[9]對該片,還有無數網友都予以鮮明概括或精妙點評,如“高度戲劇化的凶殺場麵”(網友“木衛二”)、“片中一個個狠角色,想殺就殺,想死就死,都挺利落的”( 網友“影誌”)、“攔路搶劫者被槍殺、貪汙受賄者被槍殺、嫖娼造事者被刀殺、活路難走者就自殺”(網友“Panda的陰影”)。[10]這些短評文本足以說明《天注定》電影影像中暴力成分的密集度和衝擊力。四個故事的主人公以及其他電影角色在生活現實受挫或情緒失意之下,往往訴諸暴力,最為極端的行為就是血淋淋的殺人致命。除了致人死命的暴力之外,還有諸如“發飆”、“暴打”、“毆鬥”、“群毆”等行為暴力,還有“對罵”、“粗口”、“侮辱”、“挖苦”、“猥褻”等語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