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減少孩子的依賴
作為家長,麵對孩子的過失,切忌草率從事,應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前蘇聯教育家 馬卡連柯
案 例
現今,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父母們理所當然地希望能夠更好地滿足孩子,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愛。身為一名母親,我也毫不例外地會有這樣的想法。自我家京京出生後,我就為他忙這忙那,可能是我的照顧過於周全了,以致於讓京京成了典型的“蜜糖罐”裏泡大的孩子。
說實話,當我們家長一心愛著自家孩子的時候,很少會非常理性地思考這種愛對孩子來說到底合不合適。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給予京京的完全是一種包辦式的愛。比如,在他要求玩玩具的時候,我就會把玩具送到他手上,等他玩完了,我再替他把那些玩具收拾好。甚至,京京快3歲時,還是我一口口地喂他吃飯。在我的溺愛下,京京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一開口都是“媽媽,我想……”對於我的這種溺愛,京京他爸也曾經提出過異議,但我卻一直沒有當回事,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慢慢培養也不遲。於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京京上幼兒園。
京京是3歲時上的幼兒園。一開始他對上學充滿了向往,總是早早起來去上學,但是沒過幾天,他就鬧著不去了,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我隻好去找他的老師了解情況。原來,京京在幼兒園什麼都不會做,沒有人來喂,他連自己吃飯都不行,京京覺得害怕了,索性拒絕再去幼兒園。
京京的老師告訴我,雖然孩子很小,但是也要讓他適當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則,在家長的包辦下,孩子會養成依賴性,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她還讓我從一些小事開始逐步培養京京的獨立能力。
那天,京京的老師跟我聊了很多,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對京京的培育有多麼失敗。本以為給了孩子最多的愛,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是最不利的。好在京京還隻有3歲,所以,我反思了自己不正確的做法後就開始積極“密謀”如何重新打造京京。
當然,在“改造”京京之前,我對自己也“改造”了一番。這期間,我大量地閱讀了相關的、有指導性的書籍。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我實現了思想上的“改頭換麵”,而且下定決心要對京京“狠心”一點。
在這之前,我遵從京京老師的建議,先讓他在家待一段時間,緩解他對幼兒園的恐懼。回到家後的京京又重新躲進了“避風港”,自然樂不思蜀,但我卻不想讓他再像以前那樣了,於是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改造”計劃。
“媽媽,我想吃蘋果。”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京京朝我大喊。看看表,上午10點了,按照慣例,這個時間是平常給京京補充維生素的時候,而我此刻正在衛生間裏同換洗衣物“奮戰”,對於京京的要求故意充耳不聞。過了一會兒,京京見我沒有動靜,就直接跑到門口,大聲地說:“媽媽,我要吃蘋果!”語氣中竟然摻雜了不滿。哼,你不滿,我還不滿呢,於是,我又故意冷冰冰地扔過去一句話:“沒看見媽媽正在忙著嗎?想吃就自己拿去。”京京大概第一次看見我這麼生氣地拒絕他,竟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門邊,我“冷眼”瞧過去,隻見他呆呆地站在那裏,顯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我依然不理不睬,繼續我的“奮戰”。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京京走開了。結果,那個早上的維生素就沒有補充。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京京仍然按照慣例,坐在桌前等著我喂,可我隻是走過去,把他的那一份放到他麵前,然後我就自己開吃了。這小子終於憋不住了,大概感覺自己受到了和在幼兒園裏一樣的“不好”的待遇,便號啕大哭起來,而且還一邊哭一邊說我“壞”。
用哭的方式來威脅我,這是京京從小就慣用的一招。見他又想用這招來對付我,我幹脆把飯碗一推,也開始“號啕大哭”起來。看到我的反應,京京立刻就不哭了,他非常不解地盯著我,而我呢,卻一不小心由假哭變成了真哭(我主要是想自己這幾年白白付出的心血啊)。最後,京京終於堅持不住了,他跑過來問我:“媽媽,你為什麼哭啊?”
聽到京京的話,我便趁機開始了控訴,我一邊“哭”一邊說:“你看媽媽好心好意做了飯,你竟然不吃,還哭給我看,媽媽真傷心。”嘿嘿,先從吃飯入手吧。
京京似乎明白了,他說:“平常都是你喂我,可今天你都不喂我了。”這小子還是覺得很委屈。
“你看媽媽現在都累成什麼樣了,既要給你做飯,又要給你喂飯,還得給你拿蘋果,要是不給你拿,你就不吃了。你看看,媽媽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哦,一點都不漂亮了。”我繼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
“媽媽漂亮,媽媽漂亮。”京京趕緊安慰我。
“京京,想不想媽媽以後更漂亮?”我見狀趕緊下套。
“想。”京京彎兒都沒打,立即說。
“那好,從今天開始,你自己吃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少點勞累,就會更漂亮了。”我趁勢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