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十陵的人數就定了,除了一個身份不尷不尬的芸芸小姐,回門便是去十陵的鄭家老宅。
李文帶了青雲閣的百來個人,因為帶的東西多,外加路途不安全。
直盛京東門而出,穿過秦淮河,來到外城門東麵的官道,上次來到這裏還是遇到追殺,剛出城門這段路林蔭比較密集,沿山道而行,這裏山高地險,沒有村莊和土地所以展示並不會遇到山匪。
路道上有村民帶著趕集采購的東西歸家,也要衣衫比較襤褸的流民,摟著小孩推著牛車,一般周邊的村民走在過道的左麵,而難民走在右麵,涇渭分明,各不相擾,那串小孩老人沿著官道靠外的路道,不少孩子唇色蒼白而幹裂,他們隨身攜帶有水壺,不過應該是沒有水了,他們的目標是即將到達的繁華大都,那是支撐他禹禹而行的支柱。
李文命手下人將自身攜帶的水壺的水倒騰到那些難民手中,還有一些幹糧也分食一些給那些身子纖瘦,頭發枯黃的的小孩。
水自己等人可以去前方的村落或者城中區敘滿,可是這些流民此去盛榮城的官道上沒有村莊,也沒有能夠灌水的地方,天氣逐漸炎熱,很多人恐怕撐不過這段路程。
對於那些人的感謝,李文隻是笑笑,隨即命趕車的人加快腳步,定要在日落時分到達江鎮。
午時的時候,沿著山坳處的山腳落下,李文等人停下車解決了午飯,六月天氣炎熱,早晨或者下午都有林蔭當著,唯獨正午,那太陽是大刺啦啦的抵著轎子曝曬。
轎子內,鄭淑嫻額頭都出現了汗珠,本來想要準備冰塊的,不過鄭淑嫻自己執意不帶,說路途遙遠那東西本來不亦保存,就別花費人力物力了。
後麵馬車芸芸小姐也走出轎子來到竹林邊上乘涼,目光所到之處是鄭淑嫻的轎子。
李文來到馬車上找尋女子所用的帷幕,這東西夏日可以防曬。
一番耽擱,等著太陽偏西,主子們這才再次上了馬車,車軲轆緩緩而行,前往遠處的村鎮江鎮。
江鎮處盤踞了一窩山匪,上次李文和鄭淑嫻三人便遇到了,那時李文受傷,三人沒有和山匪力敵的能力,不過這次幫中好漢百來人,讓若再次遇到那幫山匪,也不會沒有還手之力。
是夜,在遠處的路燈亮起之時,江鎮到了。
住宿在最大的客棧,馬匹東西放在客棧的後院,派人看守,這次很是順暢的在江鎮住宿,第二日平安離開。
十陵,一條古老的溪流穿城而過,遍地的楊柳飄飄,石基高築,看門大獅子雄偉壯觀,整齊高大帶著歲月氣息的寬大宅院以及高空樓閣,在十陵這三座圍成的大山角落中坐落。
街道上文人墨客皆著青色長衫,手握著油紙傘腳步緩緩,穿行在各個街道,客棧書坊中。
那些個老爺大夫,穿著綢緞衣裳,帶著下人,麵容掩在那轎子的窗簾下,隻有那四個抬轎的小廝,腳步穩穩,麵色平靜。
街道上叫賣的小販亦有,說著十陵當地的方言,聲音悠長而又婉轉,這裏的街道雖然熱鬧,但是並不嘈雜,沒有了盛京的那種急切,激情,沸騰的氣氛,就猶如淑嫻的氣質一般,歲月流水靜悄悄的。
來到鄭家,門口的兩個門衛認識襄瀅,所以便在第一時間去通報了。
鄭淑嫻回門的時間是早已將消息傳回十陵的,所以鄭家主事的聽到消息便出府迎接。
依舊住在鄭淑嫻以前的院子,將馬車上的禮品卸下來,裝點入庫這是鄭家管家忙碌的事情。
正宅內暖玲穿金戴銀,氣質倒是有了一家之主的模樣,她兒子還小,雖然名義上鄭家嫡子是鄭家之主,不過此時事事都是暖玲在打點。
“阿文,淑嫻,這些日子我都將沿海那邊的生意整理出來了,這就是賬簿,還有鄭家打點鋪子的人員,三千頃糧食我已經準備好了,都放在鄭家庫房內,秦家手下的人時不時的騷擾鄭家的商鋪,鄭家商號的人也經常和我說秦家的事情。”
屋子內暖玲坐在上首,身邊坐著的是她兒子,前些日子李文讓鄭淑嫻注意的事情,鄭淑嫻全部都交給暖玲去做了。
暖玲一一將做好的事情交代清楚,不過說道秦家卻帶了氣憤和憂心,暖玲想了想先前看見馬車內的那個芸芸小姐,先前鄭淑嫻成親之前,李文被秦家塞了一個女人這事她知道,沒想到鄭淑嫻回門居然讓那個女人跟著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