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成才呢?難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學曆嗎?難道有了很高的學曆就是成才了嗎?未必呀!對孩子來說,一生最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
儒家經典《大學》中說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也就是說,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財富是次要的。孔門四科(孔子門生必修的四門課程)分別是: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學,即知識的學習放在最後一位。《論語·學而篇》說道:“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是學習的次第問題。其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都是德行的範疇,這些都落實好了,都做到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學文了,也就學知識了。
其實,我們的漢字都是智慧的符號,漢字會說話,會表義。我們就看“教”字,左邊為“孝”,右邊為“文”,這也非常明顯地說出了教育的意義所在,那就是“孝在先,文在後”,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先學孝,再學文,才是正確的求學順序。遺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幾乎已經沒有孝道的教育,沒有了德行的教育,全是以“文”來衡量。所以,孩子就很難教,不孝父母,不懂感恩,不尊重老師……
一個孩子掌握的知識再多,學曆再高,如果沒有德行,那就是“危險品”。我們都知道前些年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學生劉某向黑熊潑硫酸的事件。這個孩子知識儲備一定很豐厚,否則他不會進入全國最好的大學,但他的德行卻沒有與他的知識“並駕齊驅”,結果就做出了令全社會震驚的事情。試想,如果這個孩子知道“泛愛眾”,懂得愛敬一切人、事、物的話,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把硫酸潑向黑熊。前些年還有一位盧姓留學生,在美國著名學府讀博士,但卻因為畢業工作沒有他想象的那樣好,就開槍射殺了他的導師和同學,他在自殺前,還開槍射殺了6個人,其中5人喪生,一人終生癱瘓,全世界為之震驚。如果這位留學生知道德行的重要,有孝心,他就會明白,自己這樣做不但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生命是父母給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都是對自己父母和他人父母的不孝,更會給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性損失和影響。更有甚者,很多高材生去用高科技製造毒品,危害社會……可見,一個有高學曆而沒有好品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是最大的。
所以,我們大聲疾呼:重視德行教育,重視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為人父母者,要提高警惕了,不要讓悲劇再次上演了。從現在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吧,成績和分數是次要的,品德才是根本。我們如果抓住了這個根本,孩子有德行,他的成績也一定會非常好的。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孩子懂得孝順父母,他會想到:“父母希望我好好學習,我一定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因為我知道《弟子規》裏所說的‘親所好,力為具’。學習好就是對父母盡孝。”這樣,他的成績還會不好嗎?如果孩子懂得尊重老師,老師講的課程他會認真去聽,因為“親其師,信其道”,而不用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學習是自動自發的,成績想不好都難。如果孩子懂得團結同學,父母還擔心他的人際關係不好嗎?還擔心他會被壞朋友帶壞嗎?都不用,因為他有德行,他會明辨是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走向社會,他一定會找到好的工作,一定會與同事相處融洽,一定會深得領導的喜愛,一定會找一個同樣有德行的愛人,一定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人生之路一定會走得非常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