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用電器看變化
金色花園
作者:蔣延齡
改革開放前,家中沒什麼電器,如今,家裏滿眼都是家電,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30多年前,我家中有6口人,嶽父母、兩個孩子、我們夫妻倆。居住在浦東兩間約20平方米的老工房裏,合用衛生間、廁所、廚房,燒煤球爐。我家中除照明外,家用電器隻有一台半導體收音機,用以收聽廣播。由於十多戶合用一隻水表、電表,分攤費用時,往往會為了幾毛幾分錢,鄰居之間鬧得不可開交。
我妻愛幹淨。每到春天,她就要把過冬用的大堆被褥、床單、衣褲等放在偌大的浴盆裏分幾次用手工洗後,曬幹,十分勞累,我頗為舍不得她,但也無可奈何。在1978年底前後,我家下決心花了大約二三百元購置了一台9寸黑白電視機,主要是為了收看悼念周總理的紀錄片、聆聽郭蘭英等歌唱家感情真摯地歌唱周總理和其他已過世的黨的領導人的歌曲,經常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晚上,一些鄰居都自帶板凳到我們家,一起看電視。
當時,已開通台灣通信,當看到我大姐從台灣寄來的相片,房間裏裝有空調,真是羨慕不已。而我們在盛夏的夜晚,隻能熬住蚊叮蟲咬在弄堂裏乘涼,有時偶爾也會買電影票,到電影院裏去孵冷氣。
30多年過去了,國家改革開放帶來了輝煌成就,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黨的關懷下,我家早已搬入了高層住宅,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家用電器方麵,洗衣服早已用上了全自動洗衣機,每間房中都安裝了空調,置辦了大尺寸液晶屏彩色電視機,還有音響、電冰箱、電飯煲、微波爐等。洗澡裝有熱水器,還購置了電腦上網用。通信不但裝了座機電話,我和老伴都有手機。此外,還有許多小家電,如照相機、電風扇、電吹風、吸塵器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年代,在政治上,我和我妻從文革的災難中解放了出來,落實了幹部政策,又先後走上了市級機關工作崗位,我們的心情是十分舒暢的。
我和老伴多年前已分別離退休,現在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我要衷心地感謝黨組織對我以及全家無微不至的關懷,要永遠跟黨走,做一個名符其實的老黨員、老幹部,以實際行動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