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色的精神關愛(1 / 2)

金色的精神關愛

金色話題

作者:何承偉

到2013年,《金色年代》已跨進第六個年頭了,在2000多天的日子裏,出版了60多期雜誌,刊登了上千篇文章,講述了無數則故事……隨手拿起一本,並不覺得厚重,但堆積在一起,足有半米多高。翻看著一本本精美的雜誌,你深信這裏凝聚著編輯的心血,但你很難猜想到,編輯這本中老年雜誌的,竟然是一批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年輕人。

我為老年的文化事業有年輕人參與而感到高興,因為我深信,任何一項事業,有年輕人,就有希望。今天,盡管《金色年代》還屬於初創階段,但它通過雜誌,為中老年讀者提供的精神關愛卻是有口皆碑。雜誌中“金色話題”論述的“想法”,“名人情懷”講述的“活法”,“享受生活”提供的“玩法”,“美容時尚”介紹的“穿法”,“身心健康”細細道來的“養生法”……幾乎都成了中老年讀者熱議的話題。

時下凡事都喜歡講產業發展,但我卻覺得《金色年代》作為一本雜誌,也許再過五十年也不可能擁有整個老年產業,但隻要堅持下去,始終如一地為中老年人提供豐盛的精神大餐,細致到位的精神關愛,很快就會成為中國中老年人如何健康養老的一個窗口,提供精神關愛的一個源頭。

這些年,我見證著年輕編輯的成長,體驗著《金色年代》的影響力的擴大,我為他們而感動,作為已過花甲之年的人,也深為中老年人擁有這樣一本雜誌而感到幸福。在創刊五周年之際,我想對讀者講講編輯部裏鮮為人知的故事,共同感悟一下來自《金色年代》對中國中老年人的精神關愛。

創業舉旗:50歲,新生活的開始

五年前,偌大的一個上海城,還沒有一本正式公開發行的中老年雜誌,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卻已突破300萬,物質養老隨著國力的增強不斷到位,精神關愛卻有點缺失。辦刊的動因由此而產生。

一本刊物總要起個名,編輯部經過對讀者的調查,認為老年雜誌的刊名裏不一定要有“老年”兩個字。有人建議,不用“老年”,可用“夕陽”,但在編輯的眼裏,夕陽雖美,但離下山不遠。如今,退休的人群小到五十歲,大到九十多歲,身體越來越健康,壽命一個比一個長。正如六十多歲的電影演員歸亞蕾在編輯社會調查時說:“在我的心裏從來沒有存在過年齡,隻要身體健康,保持好狀態,明天就永遠比今天年輕。”麵對這樣的讀者,你給她一本老氣橫秋的雜誌,她會要嗎?

而且今天的中老年讀者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們馬上換了一種身份,又融入了社會,走進了生活。正如女作家王安憶寄語《金色年代》創刊時說:“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花和果實,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的勞動和收獲。”字裏行間,所要表達的不是退休後慢慢老去,而是新的人生旅程的開始。

社會調查促動了編輯們的靈感,一本麵向中老年人的雜誌的刊名誕生了:如今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其實是整個社會最為成熟的一代,稱他們是“金色年代”一點兒都不為過,與此同時,辦刊的宗旨也就脫穎而出,《金色年代》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主題:50歲,新生活的開始!

精神關愛,必須從情感的尊重開始

《金色年代》要真正成為一本為中老年人提供精神食糧的期刊,年輕的編輯就必須走近中老年讀者,用他們的話來說:精神關愛,必須從情感的尊重開始。主編劉育文經常對年輕的編輯說:關愛社會的老人,先從關愛自己的父母做起。多與父母交談,了解他們的想法,由此了解更多的老年人。如今,不僅老年基金會、退管會、老年協會經常會出現年輕編輯的身影,更多的是在基層的社區居委、老年大學、各個養老院也都能見到年輕編輯的身影,連辦公樓的會議室也成了年輕編輯與老年人開展活動的最為頻繁的場所。

年輕編輯有時為了做好一個選題,會與那些素昧平生的中老年人一談就是幾個小時;為了擴大期刊的影響,更好地為老年讀者服務,他們還會帶著中老年讀者離家鄉、出國門,看祖國山水,觀世界美景。看著編輯與讀者們親親熱熱的樣子,憑我的經驗,這本雜誌已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