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董仲舒神話(1 / 3)

講漢武帝改革的故事,不能不首先破除董仲舒神話。

因為不破除董仲舒神話,讀者囿於成見,會把我講的故事當成胡編亂造的假話。

孫景壇教授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中指出——古今學術界都用《天人三策》來研究董仲舒,這是個重大的學術誤區,《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它不出自司馬遷,整個西漢都沒有人提及《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獨出於班固,但不能自圓其說:1.《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複試卷,第二策才是公共考卷,但第二策非儒學策問,乃百家策問;2.《天人三策》非一時之作;3.董仲舒在景帝時就是有一定名氣的《公羊》博士,沒理由再參加武帝初期的儒學博士考試,他任江都相與對策無必然聯係;4.《天人三策》前兩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第三策乃武帝晚年與他的書信往來,且晚於《春秋繁露》與《公羊董仲舒治獄》;5.班固偽造《天三人策》的目的是想把董仲舒裝扮成漢代的“儒者宗”。今後我們研究董仲舒不能以《天人三策》為根據,武帝尊儒與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無關,董仲舒在思想性質上非儒家,屬韓非的“義政”學說。

孫景壇教授否定董仲舒曆史作用的目的,是企圖為傳統文化正本清源,以至不惜否認董仲舒在思想性質上主要是儒家,我並不同意他這個觀點。但他指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我認為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一讀孫景壇教授的詳細論述,自己去作鑒定。

所謂的《天人三策》中為人津津樂道的主張“更化”即主張改革的內容,被認為是漢武帝改革的指導思想,而在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卻沒有關於“更化”即主張改革的內容!這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證明所謂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

董仲舒在漢武帝時代實在無足輕重,司馬遷沒有專門為他立傳,隻是在《儒林列傳》中對他作了簡短的介紹,沒有提到他有什麼《天人三策》,甚至都沒有提到他有什麼出眾的政策建議或值得稱道的政績。隻是說他出任江都國相時,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時關閉種種陽氣,放出種種陰氣,止雨時則方法與之相反。據司馬遷說,這種做法在江都國實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如果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董仲舒當時的所作所為,無異於特異功能大師欺世盜名的伎倆。

這也證明班固對司馬遷的評價“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實在是要打折扣的。事實上,司馬遷寫《史記》是帶著個人好惡去寫的,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美化屢戰屢敗的李廣,而矮化戰無不勝的衛青、霍去病。

司馬遷並非不隱惡,他對董仲舒被貶為中大夫的原因就隱而不提。也可能司馬遷認為董仲舒是被冤屈的,但事實上董仲舒是不稱職的。

據董仲舒自己在《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記述,膠西王劉端問董仲舒說:“大夫蠡、大夫種、大夫庸、大夫睪、大夫車成,越王勾踐和這五個大夫密謀攻打吳國,最終滅了吳國。孔子說殷朝有三位仁人,我現在根據越王的賢明、與及範蠡與文種的才能,憑這三個人,我認為越國也有三位仁人。齊桓公有疑問就讓管仲解決,我有疑問也請您解決。”董仲舒回答說:“我雖然才疏學淺不能完全為您解疑釋惑,但大王既然虛心下問,我不敢不盡量解答。我聽說魯僖公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怎麼樣?’柳下惠說:‘不行。’他回家後麵有憂色,自言自語道:‘我聽說君主謀攻別的國家,不去詢問重仁德的人,國君想攻打齊國為什麼來問我呢?’柳下惠隻不過被詢問罷了,尚且感到羞愧,何況是設謀詐降去攻打吳國呢?由此可見,越國根本沒有一位仁人,更別說有三位了。匡扶正義而不謀取私利,宏揚大道而不計較功效,致力於無為而治而移風易俗【注意:董仲舒在這裏講無為而非更化,班固在漢書中刪改了這個說法】,就可以稱得上既仁德又聖明了,夏﹑商﹑周三代之王就是這樣的典範。《春秋》的大義,貴誠信而賤欺詐,通過欺詐別人去謀求勝利,即使能成功,君子也不屑於去做。所以在孔子的門徒裏,就算是尚未成年的兒童也羞於談論五霸,因為五霸是靠欺詐成功的,是苟且求榮罷了,所以孔子的門徒認為他們不值一提。五霸與其他諸侯相比可算賢明,但是和三代之王相比,就好像魚目與珍珠相比一樣啊。”

按董仲舒的說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劉邦、張良、蕭何也不值一提嘛!

孔子說:“可以共同學習道義的人,未必能共同服從道義;可以共同服從道義的人,未必能共同匡扶道義;可以共同匡扶道義的人,未必能共同通權達變。”說的就是董仲舒這種迂腐死板的書呆子。象他這種空談理論不切實際的書呆子,怎麼可能處理好利害衝突錯綜複雜的政治問題呢?他甚至搞不明白“智巧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的膠西王劉端,為什麼會問這樣奇怪的問題。劉端實際上是借這個問題來諷刺劉徹千方百計削藩(謀奪封國)是不仁,而董仲舒的回答早在他意料之中,他是要借董仲舒之口,說出他本人不便說的話。但董仲舒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中了圈套還自鳴得意,還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光輝事跡特意記錄下來,被千秋萬代的腐儒當作經典來膜拜!

董仲舒自己在《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董仲舒是與膠西王劉端討論越國君臣是否仁人的問題。但班固在《漢書·董仲舒傳》中,卻改為董仲舒與江都易王討論這個問題。班固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為了粉飾董仲舒,一來掩蓋董仲舒任江都國相時因為不稱職而被貶為中大夫的真相,二來“證明”自己的謊言是真的:“董仲舒總共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國,都是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為下屬做好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規諫,製定教令頒行國中,他所在的江都、膠西兩國都治理得很好。”

江都、膠西兩國真的都治理得很好嗎。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不妨看看江都、膠西兩國的實際情況——

江都易王劉非在漢景帝前二年時被立為汝南王。吳、楚等七國造反時,劉非年方十五,能力過人血氣方剛,上書自薦請求攻打吳國。漢景帝因此賜給劉非將軍印,統領軍隊攻打吳國。劉非確實有真本事,在打敗吳國的戰爭中立下功勳,因此漢景帝升調他為江都王,治理以前吳國的屬地,並且因為劉非突出的軍功而賞賜他天子旌旗。後來元光年間,匈奴大舉侵犯漢朝邊境,劉非上書表示願意領兵攻打匈奴,劉徹不但不批準,還斥責他幹預朝政——其實這也是為劉非好,因為諸侯功高震主通常不會有好下場,而且劉徹不允許諸侯動搖中央掌握國防的原則。

劉非驕橫奢侈,大建豪華宮館;好勇鬥狠,招攬四方豪傑。這對他的兒子劉建潛移默化地產生了負麵影響。

劉非在位二十七年去世,他的兒子劉建繼承王位。

劉建還是太子的時候,邯鄲人梁蚡帶著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想獻給易王劉非,劉建聽說那個女孩子特別漂亮,私下派人將那個女孩子接到太子宮館中,再也不放出來了。梁蚡這個人也太急功近利,等不及劉建繼位為王,他氣昏了頭,就到處宣揚說:“兒子竟然與父親爭老婆!”這事如果放在今天,估計梁蚡肯定會請水軍上論壇到處發貼控告劉建。梁蚡在太歲頭上動土,這不是找死嘛?!劉建自然派人殺了梁蚡。梁蚡的家屬上訪鳴冤,案件被交給廷尉核查,碰巧劉徹大赦天下,就沒有追究劉建。

易王劉非屍骨未寒,劉建還在服喪,他就召集易王劉非生前寵愛的美人淖姬等上十個後媽,與她們亂搞男女關係。劉建的妹妹徵臣是蓋侯的兒媳,因為父親易王劉非的喪事回來江都國,劉建又與她亂搞男女關係。劉建異母兄弟淮陽侯劉定國,是易王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幻想兒子繼承王位,加上全部清楚劉建的醜事,就花錢指使名叫荼恬的男子上書控告劉建壬亂,不應該繼承王位。這個案件被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查明荼恬是因為受人錢財而上書告狀,就判處荼恬棄市。而劉建的罪行卻沒有被追究。後來,劉建還多次派使者到長安迎接妹妹徵臣,劉建的祖母魯恭王太後聽到風聲,就寫信告誡徵臣說:“社會上議論紛紛,你千萬不要再去江都國了。”後來劉建派負責傳達的官員阿吉問候魯恭太後,順便探探口風,魯恭太後哭著說:“回去將我的話轉告你家大王,大王來日方長,現在應該嚴於律己,難道他沒聽說燕、齊被剝奪封國的事嗎?告訴你家大王,我常常為他憂傷落淚!”阿吉回到江都國,向劉建如實轉告魯恭太後的話,劉建聽了大怒,毆打阿吉,並驅逐了他。

有一次,劉建遊章台宮時,一時心血來潮就命令四個女孩乘一條小船,然後用腳踩翻這條小船,使四個女孩都跌落水中,其中二人被淹死。又有一次,劉建遊雷波台時,遇見天刮大風,劉建突發奇想命令兩個男子乘小船駛入波浪中。小船很快被波浪掀翻,兩個男子跌落水中,用雙手拚命攀著船,在水中忽隱忽現,劉建則在旁邊幸災樂禍哈哈大笑,還不準別人去援救,致使他們都被淹死。

凡有犯錯的宮人姬妾,劉建就罰她一絲不掛地打鼓,或者罰她一絲不掛地爬到樹上,時間最長的三十天才獲準重新穿上衣服;有的被剃光頭發用鐵圈束頸用鉛杵搗穀,如不符合規定,就用皮鞭抽打,或放狼狗咬死,而劉建就以此為樂邊觀看邊大笑;還有的被關起來不給飯吃,把她們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