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一種好的品格,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需要有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種困難,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在事業中,都要靠勇敢的精神去取得成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勇敢精神更是一種生存的需要,怯懦膽小注定了競爭力的低下,因而也就成就不了大業。
因此,父母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敢者的氣質,鼓勵孩子敢於麵對強手,在困難麵前具有無所畏懼的心理素質,在競爭麵前,具有不屈不撓的競技狀態。
1.勇敢是一種寶貴的品格
勇氣是一種敢於麵對現實、不怕困難、勇於進取、積極爭取勝利的優秀品質。正如德國大文豪歌德所說:“你若失去了財產——你隻失去了一點;你若失去了榮譽——你丟掉了許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勇敢作為一種寶貴的人格品質,對於人的一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具有勇敢品質的孩子,一般都有如下特征:
(1)開朗直率,敢說敢做
這樣的孩子能與人正常交往,沒有心理障礙,做事不優柔寡斷、瞻前顧後;學習效率較高;在成人麵前,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較受同齡人敬佩。在他人遇到困難時,能見義勇為,樂於助人,表現出崇高的道德情操。他們的勇敢不同於魯莽、粗暴、出風頭,往往表現出機智、靈活、沉著、冷靜,行為動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並且雷厲風行,說幹就幹。
(2)意誌堅強,勇於進取
意誌堅強、勇於進取的孩子在困難麵前,比一般的孩子顯得頑強得多。有個孩子曾經在日記中寫道:“摔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摔倒後不能爬起來;驚濤駭浪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驚濤駭浪麵前失去了鎮定。要知道,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如果你用勇氣去麵對挑戰,那麼勝利必屬於希望。”這是一位具有勇敢品格的孩子寫的,可以看出他在學習、生活的困難麵前所表現出的頑強勇氣。
(3)富於激情,敢於創新
具有勇敢品質的孩子,往往不滿足於已有的知識、成績,不墨守成規;他們的思維總是處於興奮、活躍狀態,善於抓住新的知識,歸納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孩子作為未來世界的主人,需要具有勇者的氣質,敢於麵對一切強手,具有無所畏懼、不屈不撓的心理素質和競技狀態。因此,要想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功,就應該從小培養他們勇敢的品質。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勇敢品質早在嬰兒階段就已開始形成。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樣,以自己的勇敢行為影響孩子。
2.孩子並非天生都膽小
如果注意觀察,你就會看到,現在的孩子們因被過分嬌寵,普遍缺少剛性十足的勇敢精神。這些“小寶貝”凡事怕字當頭:怕黑夜,怕生人,怕風,怕雨,怕閃電驚雷,怕動物,怕父母不陪在身邊……
膽怯主要是後天原因造成的。如,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老是用嚇唬的辦法。孩子哭了,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你關在黑屋子裏。”孩子不聽話,有的爸爸說:“你再不聽話,讓老虎把你吃掉。”還有的父母用“讓警察來抓你”、“讓醫生給你打針”之類的話來嚇唬孩子。漸漸地,孩子怕黑暗、怕動物、怕警察、怕醫生,變成膽怯的人。
還有的孩子的膽怯是經曆了多次失敗和失敗後的嘲笑造成的。比如孩子說話不流利,口齒不清,人們嘲笑他,下次講話,他就會膽小緊張;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大聲斥責,孩子也會怕考試,怕競爭。
實踐證明,自幼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成就他們勇敢的品格,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關係極大。
孩子膽小的源頭在家庭、在父母、在他們不恰當的教育。眾所周知,人的膽量與事業的成功與否,有著必然的聯係。雖不能說膽量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膽小怕事的人肯定很難在事業上有大的作為。膽量是逐漸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但與家長從小的教育有著密切關係。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主要有:
(1)經常恐嚇
有些家長見孩子要哭要鬧,或者淘氣調皮不聽話,就用大灰狼、老虎、獅子等凶猛的野獸進行恐嚇,想以此來唬住孩子;有的家長甚至用魔鬼、妖怪、雷公等迷信物來嚇唬孩子;有的家長索性關掉電燈,發出各種怪叫聲,造成一種陰森可怕的氣氛。恐嚇對製止孩子一時的哭鬧會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卻是很大的,會給孩子帶來長時間的心理創傷。因為孩子缺乏科學常識,家長隨意杜撰出來的那些可怕的東西,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抹不掉的陰影,乃至一到晚上或沒有其他人時,回想起來就害怕。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敢接觸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冷僻的地方,心裏經常有一種緊張恐怖的感覺,膽量自然很小。
(2)動輒訓斥
有些家長非常嚴厲,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稍有差錯,或稍有不順眼的地方,就大聲訓斥,嚴厲批評。他們不允許孩子有半點自由,一舉一動都得經過他的同意方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3)過分嬌慣
因為是獨生子女,是“小皇帝”,父輩、祖輩們都圍著他轉,嬌慣過度,寵愛有加:飯不用自己盛,生怕燙著;蘋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傷著;路不讓他多走,生怕累著;高處不讓他去,生怕跌著;學騎自行車,父母雙雙跟著扶著,生怕摔著……如此的嬌慣,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弱化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在家中地位雖高,膽子卻小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允許孩子失敗,在反複實踐中培養他們的膽量。
(4)限製交往
有些家長隻希望孩子在家看書做作業,不讓孩子參與各種人際交往。家裏來了客人,孩子剛跑過來,家長馬上訓斥:“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嘴,做功課去。”星期天,同學約孩子一道去郊遊,家長就橫加幹涉:“有什麼好玩的?還不如待在家裏看電視。”有些家長外出,即使方便,孩子有時間,也懶得帶。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定會顯得沒有自信,畏畏縮縮。長此以往,在人前恐怕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講不出來,又談何勇敢?
(5)灌輸弱者心態
家長的社會地位有高低之分,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有貧富之別,這是事實。即使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或農民,你的經濟條件又相當有限,也不要一味地渲染卑微,不能經常對孩子說:“咱們家窮,沒權沒勢,也沒什麼本事,你要少出頭露麵,別和同學拌嘴、打架,吃點虧就吃點虧”之類的話。過分地渲染卑微,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自卑是懦弱的孿生兄弟,自卑的孩子必定少言寡語,不敢與人交往。
家長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懂得自己的人格並不卑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並不比別人低下。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積極鼓勵孩子大膽與人競爭,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參與中鍛煉和增強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