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獻計除王
或許是由於手臂被劉璨砍了一刀的原因,袁紹逃到渤海後雖然緊鑼密鼓地籌備軍隊,但速度卻慢了不少。各地反董勢力雖然蓄勢待發,但少了袁紹這個應該領頭的,起兵的速度也一起慢了下來。
而曹操逃到陳留後,在其父曹嵩的支持下招兵買馬。曹仁,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李典等將皆投進曹操麾下。文士相對來說少一些,如今文人誌士,都願意去投名聲更大的袁紹。像荀彧,郭嘉這些曹操的著名謀士,都是先投袁紹後轉投曹操。而現在的曹操,心裏還記著董慧的話,他一心起兵反董,連駐兵的地盤都是從張邈那借來的。至於擁兵自重,找文臣來治理自己的地盤,他倒是還沒想過。
時間拖到了二月,袁紹終於給曹操寫信,說明時機已到,望諸侯盡快聚義。得知此信後,曹操立刻拿出偽造的繳文發布天下,諸侯紛紛起兵響應。而這件事也很快傳到了董卓的耳朵裏。
……
首先,董卓又將李儒和董慧兩位謀士招入宮中。
“如今關東諸侯要起兵伐我,我想知道兩位有什麼反擊的策略。”
董慧和李儒對視了一眼,接著李儒首先說道:“儒以為諸侯起兵必須有大義支持,他們可能以讓弘農王複位為由起義兵。”
旁邊董慧雖然沒說話,心裏卻有些哭笑不得。人家既然已經起兵,就肯定是要來打你,打仗最重要的是利益,如今就算你把起兵的理由消除,義兵也不會就此停止。更何況,諸侯起兵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董卓殘暴,而不是他廢立皇帝。
“嗯,是這麼回事。”結果董卓也是富貴生活過久了,竟然認為李儒說得話有道理。“那依你之見,這事該怎麼解決?”
“此事簡單,隻要明公把弘農王和何太後殺了,他們自然就沒理由起兵了。”
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不是更給了諸侯起兵的理由嗎?
“嗯,就這麼辦吧。”
沒想到董卓竟然拍板了,很顯然,在現在的董卓眼裏,根本沒有做什麼會大逆不道,做什麼會大損名聲的概念。想是剛入京時,董卓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軍政大權,精明得不得了。沒想到現在僅是幾個月之後,他已經被富貴生活腐化的不像個樣子。
而董慧,在這種情況下仍和李儒一樣被作為董卓最大的心腹對待著。實際上,有著助董卓入京的功勳,加上平日裏多說董卓的好話,董慧並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坐到了這個位置上。
好歹董卓也是自己的義叔,實在看不下去,董慧諫言道:“叔叔,我以為單是殺弘農王和何太後還是不妥,恐損叔叔威名。以我之見,如果叔叔肯稍稍冒一點風險,將這殺人之罪栽贓到袁紹頭上,對聯軍應該是一個更大的打擊。”
“哦?賢侄又有什麼想法?”
看來董卓對自己的計策有些興趣,董慧又開始講了起來。
……
次日,董卓親臨弘農王府上,見到了劉辯。此時的劉辯,基本上是被軟禁的狀態,整天和王妃唐姬飲酒取樂。而見到董卓的時候,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
然而董卓卻麵帶笑容,與劉辯坐在後花園中,談起了家常。劉辯心中不願,卻隻好陪同。如果可以的話,他真想在這裏殺了董卓,可董卓身披貼身甲胄,一般的兵器根本傷不了他。跟董卓拚命,無異於自尋死路。
然而就在唐姬上酒後不久,府外突然一震騷動。隻見一黑衣蒙麵男子手持利刃,飛快衝向董卓。
“董賊,納命來!”那刺客一邊大喊,一邊取出短刀。而董卓同是習武之人,眼疾手快,抽刀相迎。
兩人對砍了幾刀,董卓的位置也移到了劉辯的正前方。隨後,刺客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勢,奮力蹬地,以全身之力奮然衝向董卓。
董卓雖然身穿金絲甲胄,但正麵承受一個人的衝擊力也有些勉強。他大叫一聲不好,便閃身躲開,而刺客傾盡權力,根本沒有改變身體方向的餘力。他揮舞著刀刃,徑直衝向了董卓後方已經看傻了眼的劉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