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元年(即公元168年)五月初五深夜,北方紫薇帝星旁突兀的閃現出一顆發著淡紫色光芒的大星。此星一現便與紫薇帝星的紫氣連成一體,使原本稍顯暗淡的紫薇帝星光芒大漲,映亮了整個北方天空。
而正在此時,東漢冀州钜鹿郡廣宗縣(今河北邢台地區)縣東的一處道觀內,三名身著粗布道袍的中年道士正在閉目盤腿打坐。其中坐在中間那名年紀最大的道士,突然間身體一顫,立馬睜開了雙眼。抬頭向北一望,入目的紫色如針般刺痛了他的雙眼,原本尚是紅潤的臉龐霎時變得慘白,一行清淚更是奪眶而出。這中年道士不由淒慘的喃喃道:“怎會如此,怎會如此。。。。。。漢朝立國已近四百年,氣數本應已盡,這新出現的紫星,從何而來?難道漢室又出現了中興之主?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呐!我張角得上天恩寵,拾《太平經》神書,參悟十數載,自認已窺知天命。奈何天道變化如此之突兀也,我心不甘,我心不甘呐!”說完,盤坐的身子無力的向右邊倒去,正要著地之時卻被一雙伸來的手臂撐住。這雙手臂的主人正是盤坐在右邊的青年道士,其實這三個道士是親兄弟,年齡大者喚做張角,次者張寶,再次者張梁。
此三兄弟本是縣裏豪右之子弟,奈何十數年前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冀州更是受災嚴重,可怕的瘟疫奪去了無數百姓的生命。此三兄弟的父母宗族便都死於這場瘟疫,他們因為在外遊學方躲過了這場浩劫。少年喪親的巨大刺激讓這三兄弟心灰欲死,遂相約進入縣東的大山,築一茅屋,以漁樵度日。如此過了一年後,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張角在睡夢中好像聽到了聲聲神秘的呼喚,醒來的他隨著呼喚聲來到了一個破舊而古老的山洞。在洞中遇到了一個身穿陰陽道服的老道,這老道顯然對張角的到來毫不意外,隻是抬頭望了望來人,後隨即低聲喃喃道:“此人當傳我道統矣!”相對老道的淡然,莫名闖入此洞的張角確實心中難平,雖說已經曆喪親大劫,可說到底他僅是個青年而已,涉世不深,如此離奇的遭遇誰能不驚。
正在張角鼓起膽子想要張口詢問緣由時,洞中的老道卻是先問道:“汝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可願避世學道呼?”聲音飄然而神秘,傳入張角的耳中卻像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漸漸的撫慰了其不安的心。張角畢竟是豪右出身,良好的家族教育賦予了其不小的見識,看出這個山洞並沒有傷害自己的東西存在後。張角舉起雙手,先向老道拜了一拜,方起身答到:“道長,在下有禮了。吾姓張名角,乃是本地人士。至於遁世學道,此‘道’可是張淩天師之天師道乎?”陰陽老道聽罷,突然放聲大笑道:“汝見識倒是不凡,竟知我道家之天師道,到底是天命傳我道統之人也。不過我傳汝之道非天師道,而是太平道也。太平道者,致天下太平也。傳此道者,須以天下為幾任,救民於水火之中。貧道老矣,大限將至,難堪此任。然自吾於終南山得此神道,為其博大艱深所折服,不忍此救世大道絕於世間矣。汝能複傳此道乎?”
“遁世學道,遁世學道。。。。。於吾來說倒是上佳之選了。吾之父母宗族俱喪,俗世已無所念矣。至於學此道須以天下為己任,救民水火之中,恐怕是此老道訛說也。不妨允了他罷”,想清關係後,張角毅然雙漆下跪,向陰陽老道一拜,堅定道:“道長,角願傳此太平道,望道長賜下大法。”
聽聞詞語的陰陽老道原本淡然的表情不由露出一絲激動,放聲笑道:“好!好!好!吾道不絕矣。”說完,右手從懷中拿出一卷金黃色絲綢,伸出左手接住,雙眼直直的盯著這卷絲綢。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雙手竟然巍巍的顫動,顯然此卷絲綢必是絕世珍寶。老道盯了一會,蒼老的麵龐抽搐一下,仿佛下定什麼決心般,莊重的說道:“張角,此乃我於終南山得到的道家至寶——《太平青領書》。此書分三冊,上冊講符纂救病之術,中冊講陰陽治國之術,下冊講煉丹成仙之術。內容博大精深,三教九流無所不包。”說完,雙手捧著此書伸向張角,張角也是莊重的伸出雙手從老道手中捧過此書,隨即將其舉過頭頂,對著老道又是一拜,口中含淚的說道:“道長傳法之恩,角永世不忘。”
說完,抬頭卻發現身前的老道竟是消失無蹤,詭異的變化,讓他心中不由一顫,隨即大聲喊道:“道長,道長,道長。。。”喊過數聲卻並無人應。突的張角起身大步朝洞外跑去,待到洞口,隻見月光幽幽,洞外一片寂靜,哪有陰陽老道的身影。闖過一口氣的張角見再也尋不著老道,便不由想打開老道所贈的《太平青領書》一觀。正當其要解開那卷絲綢時,四周卻傳來了那陰陽老道蒼老的聲音“張角,此卷經書你需精心研習,待有所成時,你須憑此廣救世人。然卻萬不可聚眾起事,以反漢室。不然,汝必受天譴,切記!切記!”聲音由近及遠,回繞在這深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