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隱瞞(1 / 1)

如此,我便成為了明季四公子的座上賓,能常與他們高談闊論、針砭時弊,互相交流之間也給我不少啟發,對我來說真是一件幸事!

這日,我再次來到船塢,這兒依舊一片喧囂繁華的景象。

忽然聽到一首飄渺的小曲【桃葉複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待櫓。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餘音嫋嫋,一時間令我有些晃神……

此時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頭,是陳貞慧與侯方域。侯方域【又來找你的“之公子”麼?】陳貞慧噗嗤笑出了聲,我撓撓腦袋【哈哈~今日那個“之乎者也”不在麼?】陳貞慧笑道【婉寧都來了,你那“之公子”又怎會爽約?】

在兩人的調侃中,我們已經漫步入【寒秀齋】。

但見冒襄與方以智正在飲酒相談,見我來,冒襄立刻迎了上來,【婉寧,你可來了!】我們圍坐在一桌,開始談天說地,我那現代化的想法和言論竟令四公子嘖嘖稱奇,這四人是因了誌同道合而結下了莫逆之交,如今加上我一個小丫頭倒也顯得相得益彰。我自然很是高興,在古代我也終於得到了可以把酒言歡的一幫朋友了!

酒過三巡,我忽問【方才進來的時候聽到一首小曲,似乎與這桃葉渡有些關聯,不知出自何處?想請教各位……】冒襄抬手道【但說無妨。】

我艱難地回憶著曲調【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此時,我隱約發現方以智與陳貞慧交換了個眼神,陳貞慧便立刻向我笑道【此處音音嫋嫋,歌姬眾多,怕是姑娘聽錯了?我是從未聽過這曲子呢~】

方以智也道【婉寧若是喜歡曲子,何不再請十娘唱兩曲?】

侯方域連聲附和【是啊,十娘的昆腔在這桃葉渡上可是赫赫有名,你有耳福了~】

我心中頓生疑竇,感覺他們有事隱瞞,也不答話,隻是一臉疑惑地望向了冒襄……

冒襄站起身來看著我,若畫的眉間仿似灑落煙雨青花,淡然無痕,卻洋溢著一股明媚的落寞,他悠悠唱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他緩緩向我道【這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常在這裏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水麵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都會心驚,為此王獻之便為她寫了這首《桃葉歌》,後人為了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這篇辭以桃花比桃葉妾,顯示出她的嬌豔美麗;以王獻之於春日百花中獨采桃花,表現出他對桃葉的深情和桃葉對他的感激。短短四句,兩人間的情*愛便表露無遺,躍然紙上,語短情長,令人稱羨,堪稱古代愛情詩中的一篇佳作!然而《桃葉歌》因抒寫對婢妾的情*愛卻並不為人廣而流傳,隻因當時儒家提倡詩教,要求詩歌“發乎情,止乎禮義”,表現男女情*愛而無關政治教化的作品往往受到輕視,甚至被視為淫辭,甚是可惜……】

我緩緩點頭【千百年來,儒家的封建思想一直教導人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是做人的根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禮”儼然成了一種法的形式,束縛了多少有識之士的思想!所以婉寧以為相比儒家,道家更甚!道家的老莊思想主張雕琢複樸的人性複歸,順應人的自然情感而行動,擺脫森嚴的禮法束縛,崇尚自然,《桃葉歌》敢於表現對社會地位低下的妾的情*愛,可說正是這種道家思想的產物。遙想昔日《碧玉歌》寫的是晉汝南王司馬義的愛妾碧玉對汝南王之情,《團扇歌》寫晉中書令王*瑉和嫂婢謝芳姿間的情*愛,與這《桃葉歌》倒是很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如此反抗儒家禮法、大膽表現真性情,實在令人欣賞!】

冒襄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

此時但聽侯方域道【別討論什麼儒家道家了,還是聽曲罷!】

雖然我感到他們對我仍然有所隱瞞,但是也不便尋根究底了……

不多時,珠簾浣紗帳內,隱約出現了女子婀娜的身影,李湘真那悠揚婉轉的歌聲已經飄然而至。方以智忽言【十娘擅唱南曲,冒兄精通吹簫,二位不如合奏一曲?】眾人連聲附和。冒襄也不推辭,微笑著長身而起,拿起一貫洞簫吹奏起來……

即使在風月場中,簫聲依舊有一股落魄的憂鬱。他婆娑的眼神若即若離,我忘不了那深邃卻桀驁的眼,似乎隻他一人便能從荒涼中走出繁華的風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