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的教學情趣
杏壇抒懷
作者:許樂
《人民教育》2012年第20期刊登了吳非老師的《每一步都要講‘有效’麼?》,他對 “奢談有效”現象進行了細致分析,非常值得學習。近幾年,我們都在圍繞著“高效”做文章,漸漸地,老師也在變化著,不敢多說話了,不太會說話了,以往的幽默、詩意、大氣、細膩、智慧……難得一見了。這讓我對課堂上老師失去的情趣感到惋惜。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思維的”。他們渴望得到的不是表麵形式多樣的訓練、訓練、再訓練。所以,在追求高效的同時,老師自身的情趣決不可丟。
情趣是一種風格。“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教學中我常反思,不僅反思語文教學的得與失,也在反思除了教給學生知識,還能帶給他們什麼?我相信孫雙金老師的學生大多溫文爾雅;薛法根老師的學生大多智慧幽默;王崧舟老師的學生大多詩意大氣;竇桂梅老師的學生大多博學善辯…...因為這些老師的風格鮮明,長居“芝蘭之室”何愁“不與之化”?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應該用自己的風格影響學生。
情趣是一種姿態。在一次考試中,魏書生班上的孩子吃了敗仗。他沒有批評,隻是帶大家去跑步,三千米下來,魏書生和同學們像拉家常一樣,分析失敗緣由,大家心頭苦惱自然減了不少。學生喜愛的是能走到他們當中來,像一個好朋友,像一個領路人的老師。“親其師而信其道”靠的不僅是老師淵博的學識,更需要老師有個性鮮明的情趣特點。
情趣是一種素養。還記得蘇叔陽筆下的劉老師,在講述曆史故事時,時常哽咽。《師恩難忘》中的田老師,用成百上千的故事滋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大家也一定記得於永正老師表演京戲,孫雙金老師吟唱古詩,周益民老師繞口令……而在我們身邊,很多老師有意或隨性而來的一段舞蹈、一首歌曲、一次吟誦,或者一個笑話、一次落淚,哪怕是一個錯誤、一回道歉等等,都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形象,這難道不是一種素養嗎?
情趣是一種智慧。情趣這種智慧有時是有形的、預設的,有時也是寫意的、隨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總能讓孩子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時而鬆弛,時而緊張;時而寧靜,時而熱烈;時而嚴謹,時而輕鬆……語文課成了孩子們心中繽紛的世界。老師起初也許不能運籌帷幄,但隻要有心,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能不斷提高。那時,在我們會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享受語文的樂趣。
語文老師一定要堅守屬於自己的陣地,在“自我”與“改革”的天平上尋求最合適的平衡點,始終珍視自己的那一份教學情趣。
(許樂,全國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第四屆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南京市六合區靈岩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小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