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製下的道德規範與權力法則
·卷首·論壇·
作者:王立群
惠帝七年,劉盈病故。惠帝劉盈的早夭,對呂後打擊非常嚴重。呂後隻有這一個兒子,可是這個兒子竟然24歲就一命嗚呼,老年喪子對身為母後的呂雉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此時,呂後最擔心的是惠帝下世後呂氏宗族在朝中的勢力就此走上下降通道。所以,呂後此時一門心思要鞏固呂氏的勢力。惠帝早夭,又無嫡子,呂後將惠帝與宮女生的前少帝扶上帝位,先把皇權掌握起來。第二步,她將封呂姓諸侯王一事提上了議事日程。她問右丞相王陵,能不能封呂姓為諸侯王。王陵直截了當地回答:不行!她問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陳平、周勃回答:高皇帝定天下,封王子弟;如今太後稱製,封王兄弟、諸呂,完全可以。呂後一聽,樂了。
王陵下朝後質問陳平、周勃:當初高皇帝歃血盟誓,你們不在場嗎?高皇帝仙逝,太後想封呂氏為王,你們縱容她,奉承太後,違背盟約,將來有什麼臉麵在地下麵對高皇帝呢?陳平、周勃回答王陵:現在當眾頂撞太後,我們不如你;但是,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天下,你也不如我們。
不久,呂後升王陵為前少帝的太傅,實際上是罷了王陵的右丞相一職。秦漢時期,丞相權力極大,丞相反對,呂後再厲害也弄不成事。王陵不傻,馬上明白呂後這是嫌自己礙事把自己踢出決策層,一怒之下,王陵幹脆以有病為由,閉門不出,不上朝了。王陵的明升暗降給了陳平一個機會:呂後任命陳平為右丞相。
這段曆史中最發人深省的是王陵和陳平,誰做得對呢?
劉邦當年的“白馬盟誓”主要是三條:非劉不王;非功不侯;不如約,天下共攻之。從這個盟誓的內容看,無疑隻有王陵遵守了“白馬盟誓”;陳平、周勃都有悖於盟約。
從道德上講,隻有王陵最高尚,他不畏強權,堅持非劉不王,讓呂後知道在自己的威勢之下,仍然有人堅守著先帝的盟誓!這股勢力不可小覷!但是,王陵因為觸怒呂後,加上內心有氣,從此退出政壇,病死家中。後來朝中呂氏外戚派與皇族派、功臣派的鬥爭王陵都無從介入,因為他已經退出了權力圈子。
陳平、周勃背叛了“白馬盟誓”,保全了自身。呂後死後,在劉襄舉兵、灌嬰倒戈之後,陳平、周勃聯合皇族派劉襄,一舉鏟除諸呂,徹底結束了呂後外戚派,鞏固了劉姓江山。
應該怎樣評價這三個人在大封呂姓王一事上的是是非非呢?說白了,堅守道德規範和堅守權力法則誰是誰非?
王陵堅守“白馬盟誓”實質是堅守了一種道德規範,完全值得肯定。王陵的不畏強權讓呂後懂得功臣派就是有人不怕丟官,不怕掉腦袋,想違背高皇帝欽定的規矩不容易!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在呂後臨終之時都籠罩著她,讓她懂得了什麼叫正義。
陳平、周勃遵循權力法則:誰有權誰說了算。劉邦掌權,封劉姓諸王;呂後掌權,封諸呂為王。按照權力法則,劉姓王,呂姓王,二者無所謂誰對誰錯。
道德是高尚的,權力是現實的。王陵失去了現實的利益,但卻得到了曆史的肯定。陳平和周勃,特別是陳平,得到了現實世界的一切,但在曆史上遭到了許多非議。實事求是地說,道德規範與權力法則二者不可兼而得之。
(作者係河南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