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幫助多疑的孩子驅散心頭的疑雲(1 / 1)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增強階段,熱衷於關注自我,適度的敏感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過於敏感,就是一種不良個性了。在生理上,這樣的孩子的神經係統活動類型屬於弱而靈活型,他們感情脆弱,疑慮重重,多憂思,經不起強烈刺激和猛烈打擊,微小的刺激就會引起緊張的反應,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

孩子愛猜疑是對外界事物不信任的一種表現,而且孩子還會從消極的方麵去思考問題。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妨礙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因此,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猜疑心理產生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來消除猜疑。

1.打破孩子的封閉思維。要消除猜疑心理,一定要打破封閉心理作怪的怪圈。在對別人產生猜疑心理時,應提醒自己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分析產生猜疑的原因,以防陷入封閉思維的循環怪圈之中。要打破封閉思維,除了要防止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式外,還要牢記“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古訓,必要時請一些自己相信的人幫助分析,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胡亂猜疑。

2.不要動不動就欺騙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父母如果經常欺騙孩子,就會使他們對周圍的人產生不信任感,也會導致孩子形成猜疑的性格。另外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做事不完美就要斥責、打罵,使孩子整天提心吊膽,生怕事情做不好會遭到懲罰,於是終日處於神經緊張狀態,容易發展成為神經質性格,出現猜疑傾向。

3.要經常與孩子溝通。很多猜疑就是因為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而產生的。家長應當通過適當的交談,消除孩子對你的誤會。可是有很多家長很愛麵子,其實如果家長能放下麵子與孩子坦誠溝通,對方未必認為這是你對他的不信任,他甚至能從你的誠懇中,進一步看出你對他的信任,從而越發敬重你。

4.應該增加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家長可以通過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增加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如運用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上報道的或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教育孩子,幫助孩子分清什麼行為是好的、可行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不可取的。

家長平時要注意讓孩子多與自己和他人接觸交往,通過談話、共同遊戲等活動幫助孩子與周圍的人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孩子與同伴之間的信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