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要忽視孩子的自私(1 / 1)

自私,是現在很多孩子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實,孩子的自私除了有本能的意識外,主要還是跟家長們的誤導有關。因為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更多是受到家庭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家庭中獨生子女占大部分,他們生活條件優越,在家裏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再加上祖輩和父母眾星捧月的態度,這就造成了孩子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長了孩子的獨占欲,也增強了他們自我中心的意識,使得他們隻知享受和索取,忘卻付出和奉獻,長期下去,就會使孩子逐漸發展出極端自私的情感和行為。

無私助人的人將會由於幫助了他人而充滿快樂,而自私自利的人則會因陷於追求個人私欲的滿足中而苦惱不堪。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孩子不明此理,他們處處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

自私常常使人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導致了孤獨,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有許多跡象說明,大多數有心理問題的人,尤其是人格變態者,常常是自私的。

當然,對已經具有自私傾向的孩子,家長沒有必要為此感到恐慌,更不要認為這樣的孩子就無藥可救了。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可塑性很強,隻要你能夠認真對待,方法得當,就可能改變他自私的習慣。

1.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要把握好一個度。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是後天父母嬌慣和溺愛的結果,俗話說:“解鈴還需係鈴人。”關鍵還要靠父母消除對孩子過分支持、過分保護和對孩子的唯命是從的現象。

2.取消孩子在家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地位。家長盡量不要給孩子眾星捧月的感覺,對孩子的要求隻有合理的才能滿足,不合理的一定不要答應,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3.要讓孩子認識到自私的危害性。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知道自私的危害性,才變得很自私。孩子年齡小,常以眼前利益來判斷是非,這不足為怪。但是,作為家長應幫助孩子認識自私的危害性。可以通過一些故事,來引導孩子改掉自私的毛病,逐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好習慣。

4.引導孩子學會尊重和關心長輩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學會尊重長輩,如就餐時,好菜要先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時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盡可能提供幫助。從而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5.讓孩子在同學和鄰居中結交朋友。家長平時除了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交談、娛樂之外,還應鼓勵孩子與同學、鄰居發展友誼。比如,歡迎孩子的同學星期天到家裏來玩耍,也鼓勵孩子到同學家裏去玩耍;讓孩子幫助鄰居取報、送信,到鄰居家去借還物品等。在這些交往過程中,孩子就會體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溫情,逐步學會關心他人。

6.盡量避免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當孩子與別的孩子涉及利益衝突的時候,要讓他按捺住自己的心情,靜下心來仔細地衡量一下,把自己放到別人的位置去考慮。要想到“你讓我一尺,我讓你一丈”,人與人的交往需要真誠與友愛,不要因為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失掉了更寶貴的東西。

7.鼓勵孩子向先進人物學習。先進人物之所以受人愛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犧牲精神以及道德修養好。在這方麵,要讓孩子以他們為楷模,以他們的思想、行為作為自己的榜樣,持之以恒地學習,嚴格要求自己。這樣,自私也會慢慢改變過來的。

8.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培養孩子的同時,父母首先應率先垂範,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尤其要多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長此以往,同樣的品質和行為方式就會再現在孩子身上。這是克服孩子自私心理不可缺少的條件。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