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獨自玩耍的樂趣隻屬於成年人。其實有很多時候,幼小的寶寶也喜歡自己待一會兒。寶寶在獨處中,會慢慢學會自己娛樂自己,這不僅能讓媽媽們擁有更多的時間,更重要的,寶寶會在獨處中慢慢學會自立。
獨自遊戲是寶寶自立的開始。爸爸媽媽要給孩子獨立的私人空間和時間,放手讓他們自己玩。這並不等於說父母可以對寶寶大撒把,而是在必要的指導和引領之後,遠觀孩子,“解放”孩子。而且自己玩並不是寶寶的專利,父母可以嚐試讓寶寶體驗自己“當家作主”的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玩出更多的花樣,單獨遊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寶寶一個人在房間裏玩得不亦樂乎,你應該為他感到高興。千萬別打破他小小的私人空間,讓他充分享受獨自遊戲的機會和樂趣。
媽媽的困惑
星期天的早晨,早餐的飯碗已經洗過了,髒衣服在洗機桶裏自動轉著,1歲多的力力正高高興興地玩著他的積木。“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媽媽鬆了一口氣,坐在鋼琴邊,開始練習那隻新曲子。但是,隻彈了3個小節,寶貝兒子就爬到媽媽的腿邊,雙手抱著媽媽的腿,哼哼唧唧地提醒媽媽注意他。
沒有辦法,媽媽隻得歎口氣,把這個橡皮糖一樣粘在腿上的兒子“拉”開,陪他一起玩搭積木遊戲。“自從力力學會爬以來,我簡直沒有一會兒屬於自己的時間。他好像一點也不知道如何自己玩樂,非得有人陪著才行。”唯一能安慰力力媽媽的就是:她並不孤單,有很多父母都麵臨和她一樣的處境。
你知道嗎:1歲的寶寶就已經有能力自己玩了,他們會移動自己,能拿到玩具,能翻書頁,還能用蠟筆亂亂地畫些線條——當然要讓寶寶做到這些還需要父母們指導和推動。
在自己玩的過程中,寶寶能夠培養對自己的信心、發展他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還能鼓勵寶寶去探索世界,激發他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那麼,家長們能期待自己的寶寶獨立玩多長時間呢?
兒童行為學專家這樣告訴我們:“大多數1歲以上的寶寶能在自己的嬰兒床裏,或者家中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玩上20分鍾。”寶寶獨立遊戲的時間長短,很大程度取決於他當時的心情。如果他感到餓、不舒服,或者累了的時候,他不太可能自己玩較長時間。
在培養寶寶自己玩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在孩子周圍堆滿玩具,然後悄悄踮著腳尖溜開可能會比較有效。但是你一定會發現,這樣做絕對會事與願違。建議年輕的爸爸媽媽在訓練寶寶自己玩兒時,媽媽應該先和寶寶一起玩幾分鍾;然後媽媽退出遊戲,坐在旁邊與寶寶說話。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後,媽媽再試著坐到離寶寶稍微遠一點的地方,逐漸拉長距離,直到你可以在房間的任何一處呆著。下一步媽媽就可以試著離開房間,當寶寶第一次意識到你離開房間的時候,他可能會有一些驚慌,但是不要迅速衝回來,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比如你可以大聲說“媽媽在廚房,馬上回來”一類的話,幫助寶寶安定下來。你可以慢慢地增加離開的時間,隻要讓寶寶能聽到你的聲音就好,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寶寶就會知道,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會馬上出現,這樣他獨自遊戲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
01 自己玩也很有趣
☆行為示例 5歲的毛毛是一個活潑的寶寶,可最近媽媽卻有些擔心毛毛,因為毛毛喜歡上了“孤獨”,經常一個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狀態中,好幾次媽媽看到他獨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擺弄什麼,於是很關切地去問他,可毛毛卻回答:“沒有幹什麼啊。”媽媽真是不明白,平時那麼疼愛毛毛,難道毛毛有什麼心事不告訴媽媽嗎?而且毛毛這麼小就要獨處,這正常嗎?不會是“孤獨症”吧?
☆寶寶的想法 我自己玩也很有趣啊,難道一定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才行嗎?
☆你的誤區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寶寶的知心朋友,然而無論他們和寶寶的關係有多麼親密,寶寶仍然希望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歲的毛毛一樣。不管大人怎麼去套近乎,他都會很策略地與大人保持一點距離。其實,寶寶這樣的“獨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家長用不著為此擔心。要知道“獨處”並不是大人的專利,寶寶也一樣需要有隻屬於自己的空間。
☆解決辦法 獨處中寶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環境、解釋問題,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嚐試玩耍、解決困難;而且沒有大人在旁邊的“獨處”,讓寶寶有了動手、動腦的機會。這就是“獨處”的意義,“獨處”其實是寶寶時間、空間上的一種自在,是寶寶心靈自由的時刻,獨處的寶寶並不孤獨。所以,“獨處”並不是寶寶不正常,而是家長不習慣而已。在這裏要建議父母珍惜寶寶的“孤獨”,讓自己與寶寶保持適度的距離,給自己一個思考和曆練的空間。
讓寶寶在獨處中發展自我
雖然寶寶很需要跟父母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溝通,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時時刻刻都要跟在寶寶周圍。父母過度教導會讓寶寶失去很多自主判斷和自我探索的機會,而適當的獨處能給寶寶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1
體驗不同的感受
寶寶獨處的時候,他會更加集中精力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發現一些平時可能注意不到的有趣事物。對於大一點的寶寶來說,獨處還是他進行思考的極佳時刻。
2 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當寶寶獨處時,能更好地認識自我、感受自我、統領自我。這個時候,他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充分體現自己的想法,一旦遇到問題,他會嚐試依靠自身能力去解決各種問題。
3提高對事物的專注力
尊重寶寶獨處的時刻,讓寶寶有閑逛的自由,無論他是安安靜靜的待著,還是情緒激動地跳著、鬧著、嚷著,都有助於他養成專注於某個事物的習慣。他的自言自語裏可能蘊藏著一個特別的敘事或抒情的故事,這是寶寶反映真實生活或編織幻想的一種方式,也是寶寶自我的真實展現。
4提高活動興趣
寶寶獨處時會對很多事物發生興趣,一些在父母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如塗鴉,在寶寶的眼裏一樣充滿了誘惑。因此,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對寶寶的“破壞”活動進行批評,更不要自以為是地限製寶寶的行動。
寶寶獨處五項原則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寶寶,一個人在房間裏玩得不亦樂乎,你應該為他感到高興。獨自遊戲是自立的萌芽,爸爸媽媽應該給寶寶獨立的私人空間和時間,放手讓他自己去玩。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可以對寶寶大撒把,而是在必要的指導和引領之後,將寶寶“解放”出來。
“寶寶還這麼小,放手讓他一個人玩,能放心嗎?”這是父母最常有的疑惑。其實,讓寶寶獨處並不等於不理他。獨處是一種安靜的陪伴,父母可以在一旁靜靜地看書、做家務、觀察和欣賞寶寶的遊戲過程等,讓寶寶在不受到成人幹擾的情況下去自由探索。
1
給寶寶安全感
安全感是獨處的基礎,要讓寶寶知道父母很愛他,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在感覺煩躁時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擁抱,這樣他才會安心地去獨自探索環境。當寶寶開始搜尋父母的身影時,隻要一個微笑或是輕輕的安撫,就能讓寶寶再次放心地回到自己的活動中。
2 父母願意放手
獨處是寶寶的功課,也是父母的功課。由於對寶寶有著太多的擔心,所以父母總是無法放心讓寶寶獨自呆一會兒。甚至有些時候,當寶寶投入到獨處的狀態中時,父母反而會因為失去被需要的感覺而悵然起來。現在,請您試著降低自己對寶寶的過度擔憂,改掉事必躬親的習慣,要相信寶寶能夠在獨處中自得其樂。
3尊重寶寶的先天氣質
有的寶寶生來就喜歡與人接觸,不愛獨處。因此,家長要依照寶寶的氣質來安排獨處的時間和空間。當發現寶寶不喜歡沉思、也不愛一個人玩時,也不要勉強他。多給寶寶一些時間和空間來慢慢練習,讓寶寶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慢慢體驗到獨處的美妙感覺。
4保持環境舒適
不要因為擔心寶寶受傷而讓他失去獨處的機會,而應該為寶寶安排一個安全的活動空間。讓寶寶在此空間中充分活動,自由地玩想玩的玩具,不受限製地自由探索。在寶寶有需要時,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爸爸媽媽。
求得到滿足之後,他才能像充滿電的機器一樣,有著更濃厚的探索興趣和力量。
4
允許撒嬌依賴
假如寶寶還沒有做好獨處的準備,總是跟著你在屋裏轉,甚至常常要你抱著他,那就滿足他吧!等寶寶的情感需讓寶寶學會自己玩
1歲的寶寶已經可以自己玩兒一會兒了!這是真的嗎?其實這個年齡的寶貝已經具備了一些自己玩兒的基本能力。如在一個安全的空間內,他能爬、能坐,甚至能扶著牆壁走幾步,他的視力、聽力都已經形成,他的小腦袋也越來越聰明,開始越來越多地喜歡自己去嚐試。
對於一個1歲的寶寶,他最多能自己玩兒15分鍾。如果在有一個小夥伴的情況下,他也最多能再多玩兒5~10分鍾。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現在的寶寶畢竟還是一個時刻需要寵愛的“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