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
卷首·微言
作者:寂葦
如血殘陽,透過蒼鬆翠柏,散落在漢白玉石墓碑和蔥鬱的草坪上,肅穆而靜謐。一座座排列整齊的烈士墓被周圍巍峨蒼暮的鬆柏環抱護衛著……,這是黃昏時分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烈士墓區,拍下這一畫麵,是為外地檔案同行做抗戰圖片展覽用。
佇立烈士墓群前,愴然沉思,眼前的每座碑石上都刻有烈士的英名,每座墓碑下都埋藏著悲壯的故事。
檔案記載了烈士的功績,墓碑銘記了烈士的英名。
先賢先烈,忠臣義士,其世代流傳的風骨誌節讓人高山仰止,而那些一生一世,甚至世世代代陪伴英靈的守墓人,同樣令人感佩。他們用虔誠的固守延續著不死的精神,用執著的生命方式詮釋著人性的光輝。他們以別樣的精神堅守,注釋和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根之所在,本之所係。
四川省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85歲的村民宋克成為南宋丞相、抗金名將虞允文守墓65年。據載宋家守護虞允文墓已八百多年,他是第十三代;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被朝廷冤殺後,袁軍中佘姓義士收埋了他的屍骨,葬於自己家中,日夜守護,並立下祖訓,代代為袁崇煥守墓,至今已是第十七代。
古代同姓守墓是緣於宗族血親之情,宋、佘兩家這種為異姓守墓的,多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們謹守祖訓,代代相傳,守墓不止。雖然與墓主人並無血緣關係,但是他們堅守的是對忠誠使命的傳承;是對先哲價值觀的尊奉與頂禮;是對先賢德行與事功的歎服;是對忠臣良將的敬重;是對民族英雄的膜拜。
上海知青金訓華和陳健插隊黑龍江,在一次從洪水中搶救國家財產時,金訓華壯烈犧牲,而陳健卻活了下來,隻因金訓華在洪水中推了他一把。陳健因為感恩、內疚,也因為那份知青戰友情,在心裏暗暗許下一個諾言,要在那片黑土地上為金訓華守墓一輩子。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上海知青紛紛返城,隻有陳健仍然守候在金訓華墓旁。陳建以重然諾、講信義而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建堅守的是自己的一個承諾,更是一種信義。信義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要。國以信存,人以信立。守信重義,一諾千金,這是不論善惡黑白,還是廟堂江湖都要堅守的基本信條,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人如此,對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紀莊村王夢北、王誌傑父子為88位回民支隊抗日烈士守護陵園70多年。父親王夢北曾當麵向馬本齋將軍承諾:誓死看護陵園。王父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我活著,我守墓;我死了,你頂上。”王家父子認為烈士是為國家而死,為人民而死,為烈士守墓,是一種銘記、一種感恩、一種榮譽、一種責任。像王家父子這樣義務為烈士守墓的還有很多。他們堅守的是烈士精神的心靈高地,是先烈崇高的精神風範,是將士戰死沙場的民族氣節,是英雄為國捐軀的獻身精神。
崇尚英雄才會英雄輩出。如何安放民族精英的靈魂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這些民間自發的守墓者們,淡名利,去浮躁,用善良和感恩告慰民族英靈;用執著與擔當秉承傳統道德操守。傳遞的是道義正能量,維係的是淳厚世道人心。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守墓者們堅守的依然是維係邦本、諧和萬民所需要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