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十分貪玩,放學後總是和一群朋友泡在網吧,很晚才回家。母親幾次三番讓他收斂一下,用心學習,可是他置若罔聞,根本沒有當回事。
一天晚上,強強和同伴在網吧瘋玩,到了十一點才準備回家。他心情很緊張,心想這下子可是要挨批了。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敲門,媽媽給他開了門。強強低下頭做好了挨罵的準備,可是媽媽一句也沒有說他,媽媽隻是很失望地說了一句話:“強強,你太令媽媽失望了!”說完媽媽轉身進了廚房,一會兒媽媽從廚房端出一碗麵,對強強講道:“這麼晚了,還沒有吃飯吧!光是顧著玩了,不吃飯是不行的,趕緊吃飯吧。冰箱裏還有牛奶,你自己拿吧。”說完媽媽去休息了。
強強看著眼前的這碗麵,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感到自己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媽媽等他這麼晚,還等著給他做飯。而他卻是把時間浪費在玩遊戲上麵。自己太對不起媽媽了。自此以後強強再也不去網吧了,他總是按時回家去寫作業。媽媽並沒有給他講一堆的大道理,也沒有在他麵前嘮叨一番,而是采取另外一種方式來教育兒子。媽媽用自己的行動打動了兒子,讓兒子迷途知返。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首先自己要冷靜,不能過於激動,講出一些傷害孩子自尊的話語來。當感覺到孩子不服氣的時候,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怨言,因為有時候有可能孩子也有難言之隱,有可能家長會對孩子產生誤解。如果家長不分原因就將孩子批評一番,到時候才知道並不是孩子的錯,那隻能讓孩子更加傷心,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會因此降低。
有的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分場合,隻要發現孩子的錯誤便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孩子劈頭蓋臉地訓斥一番。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沒有麵子,家長的這種做法深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批評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改正錯誤,可是到了最後隻能是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造成孩子對家長的怨恨,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語氣要緩和,要多和孩子講道理,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每回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能總是擺父母的架子與權威,而是要講出所做的必要理由,讓孩子能夠心服口服去按照自己的要求辦事情。
當孩子犯錯後,他自己本身會產生一種惶恐,會覺得心裏很內疚,很矛盾。有時候他們也想和家長講出自己的過錯,可是他們又會擔心和父母講清楚後得不到父母的諒解反而會受到嚴厲的批評。這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壓力,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犯下的錯誤。這時候家長如果對孩子批評一番或者痛打一頓,隻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原有的愧疚消失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錯誤和父母的批評相互抵消。相對於體罰等教育手段,對孩子進行心理製裁往往會起到更加好的效果。
還有的家長平時孩子犯小錯後沒有當回事,等到孩子鑄成大錯的時候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教育孩子。由於孩子認知能力差,自我控製能力不強,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平時發現孩子的錯誤後,家長既不能大動幹戈,認為孩子的品行或者道德有問題,也不能不以為然,縱容孩子繼續犯錯,錯上加錯。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語氣要緩和,態度要溫和。專家建議,和孩子講道理時要把握黃金三分鍾,即講道理的時間要控製在三分鍾以內,最長不超過五分鍾。另外對孩子要先褒後貶,先對孩子最近的表現進行肯定,然後轉折提出對孩子的批評與看法。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