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道路猶如奔騰不息的河流,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當風浪襲來的時候,孩子一時之間會不知所措,他們會驚慌,感到無奈。尤其是當他們初涉世事的時候,他們往往率性而為,個性張揚,他們不懂得委屈求全。這隻能讓他們處處碰壁,心情不悅。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開始不理解他們。在家長的眼中,他們依然是當年繈褓中的小孩,依然對他們采取命令式的口氣。家長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隻是個頭上的增高,他們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意識,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家長總是不理解他們,對他們的想法嗤之以鼻,有時甚至還會冷嘲熱諷。這讓孩子很不高興,他們學會和家長作對,開始變得叛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出現兩次典型的叛逆時期:一次是在三歲至五歲之間,被稱為“第一逆反期”;第二次是在十二歲到二十歲,被稱為“第二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孩子隻會以單純的“不要”來反抗父母;可是到了“第二逆反期”,孩子和父母會公開作對,他們學會拒絕父母的要求,開始以自己的思維去做事。這時,孩子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家長的尊重與理解,希望和家長進行朋友般的溝通。可是家長總是不理解他們,造成他們和家長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直至雙方之間的關係出現裂痕。
隨著孩子長大,學業變得開始加重。眾所周知,當前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可是衡量學生成績的依然是分數與名次。對於家長而言,隻要孩子取得好成績,名次得以提高,這便滿足了他們的要求。然而學習科目不斷增加,壓在孩子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考好談何容易?學習上的壓力讓很多孩子喘不過氣來,有的開始變得厭學,有的開始逃課,成為家長眼中的問題少年。不論孩子犯什麼錯誤,家長的態度十分重要。如果家長總是嚴厲斥責,留給孩子心靈的便是難以愈合的傷疤;而家長采取理智的開導方式,孩子則會及時糾正,掘出人生的新水源。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開始接觸社會。初出茅廬的他們會感到彷徨與無措,他們不知如何和陌生人講話,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生怕自己會砸場。這時候當他們需要的是勇氣,需要的是家長的鼓勵。人生就是這樣,需要在不斷磨礪中才能成長。當他們有了這段經曆後,他們在今後再遇到難處的時候,就不會像當初那樣的無助,而是正視困難,坦然麵對,用自信迎接挫折,用毅力戰勝萬難。
當父母變得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能和睦;當學業負擔變得更少,孩子才會變得開朗;當社會環境變得融洽,孩子才會接受一切。隻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優良氛圍,他們才會擺脫煩惱,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