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胎教的謀略(2 / 3)

有備方能無患,趙國的勝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有“智者”之稱的薑太公也指出過:“戰攻守禦之具,盡在人事。”也就是說,作戰全靠平時的準備,如果平時沒有備戰,一旦打起仗來是無法取勝的。戰爭如此,生兒育女這樣的人生大事,更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現在有些專門為年輕夫婦(未來的父母)設立的學校,這些學校著重為母親講解懷孕、陣痛、生產和照料嬰兒的常識,提供各種書籍、影片,顯示新生嬰兒出生後的美景,也提到消極的一麵,比如母親產生憂鬱、疲勞、腹疼等。這些學校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為,伴隨懷孕,接踵而來的有許多強烈的情緒,全新的、複雜的、愉快的或不完全愉快的情感強烈地控製了年輕的未來父母,正如傑拉爾德·卡普蘭所指出的:這是一個感情不斷產生危機的時期,是重要問題不斷變大、變多的時期。

這個時期,不但外在的經濟和社會方麵發生變遷,內在的新陳代謝和情緒也在改變。特別是如果孩子為頭胎,母親就必須擔任一個全新的角色,她必須獨自麵對生產的陣痛,孤獨地同嬰兒一起呆在家中,對於過去是職業婦女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她得重新安排時間和承擔新的責任。女性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會深深地感受她不再是個小姑娘了,她已經由單純的年輕一代進入較老的一代:由人子變為人母。正是這種對生命短暫、時光逝而不返的感慨使人們在婚禮上哭泣。人類生命中神聖的一瞬間,在打開一扇通往未來之門的時候,同時也關閉了過去的那扇門,而且永無複歸之路,這也是年輕母親們會有的感歎。

有時候,這種感歎的情緒太嚴重,就發展成所謂“產後精神變態”。

在這種病例中,母親不能應付自己的需要,也無法照顧新生的孩子。

基於以上種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參加產前學習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最好是夫妻一起來,除了學習基本的生理衛生和護理知識外,還要學會麵對新的角色——新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即將加入來的可愛的(有時是可怕的)小家夥之間的關係,消除不良的情緒影響。

醫學上已經證明了,產前積極準備的父母,較那些沒有充分準備、被動地接受新角色的父母要從容得多,適應能力強得多,對小孩的護理和教導要好得多,自然,小孩的成長也會順利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丈夫在這段時期也同樣需要“有備無患”。當妻子在醫生的幫助下痛苦地與陣痛做鬥爭時,丈夫卻被隔離在產婦門外騰雲駕霧,隻能一支接著一支猛抽煙,焦慮地等待著醫生的喜訊,當母親精疲力盡地產下嬰兒時,丈夫才真正完成從“丈夫”變成“父親”的過程。

在生產時妻子是痛苦而且孤獨的,進行生產時是排斥父親的。但如果丈夫在妻子懷孕早期,就開始進入父親角色,給妻子以更多的愛心和照顧,讓妻子意識到是兩人在共同渡過難關,而心理早有準備的丈夫對產後疲憊不堪的妻子是個強有力的後盾,可以幫助妻子盡快地適應新角色,從孤立無援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當夫婦兩人開始談論“我們的”孩子時,都感覺良好,於是這種感覺就傳給了嬰兒。

沒有準備的父母,或是準備不夠充分、臨時抱佛腳,那麼,當小生命降臨時,就會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更談不上好的護理和教育了。不要打沒有準備的仗,隻有在心理上、生理上、行為上做好充分的調適,你的孩子才能從一出生就成為佼佼者!

臨難鑄兵,為時晚矣!

深謀遠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人把“深謀遠慮”作為成功的謀略來總結,使後人得益匪淺。

現代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分過人,一出生就有表現某些方麵才能的征兆。因此,近年來,胎教謀略為許許多多的父母所渴望和探索,這種“深謀遠慮”的思想值得稱道。

那麼,什麼是胎教呢?怎樣進行胎教呢?近年來,胎教與胎教音樂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視,許多為人父母者,期望孩子能成為藝術方麵的人才,經常刻意在懷孕期間,昕聽音樂或看看圖片,希望給腹中的胎兒些許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些歐美、日本等地的科學家曾作過研究,證明嬰兒是有記憶的,而且胎兒也會受到出世前聽到的聲音經驗所影響。根據醫學臨床實驗的結果顯示,大約在6個半月的時候聽覺就已發育完畢,因此胎兒在子宮時,就具備了接受聲波的能力,與正常人的功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