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護體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雖說受了重傷,但都是僅需少量時間調理就可痊愈的傷痛。在這一點,他比師叔輩的幾位大仙要高明很多。
這次大軍損折過半,眾人知道前麵的處境將更為艱難。前軍之中太需要高手了。後方大本營也同樣重要,後方負責糧草和人馬的協調,自然需要威望和人脈的人來擔當。
最後決定,後方事情由多寶道人,牛魔王和四海龍王統一安排。其餘沒事兒的高手全都充到前軍來,這下子前軍一下子聚集了楊戩、梅山兄弟、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南極仙翁等等一眾高手。
兵力補充的很快,現在總共有三萬餘人。協調後前軍分成了三個營,中軍大營有楊戩統領,右前軍由王善統領,左前軍由玉鼎真人統領。
雖然軍有三營,但進兵是依舊是兵合一處,楊戩說這叫“一個拳頭打人”。
濃霧散去的沼澤一望無際,原本小山頭一般的白骨堆,也被芭蕉扇的風不知扇到了什麼地方去。
王善率人立了一個無字碑,紀念在沼澤中遇難的將士。
楊戩讓王善大軍開路,自己的中軍和師傅的左軍在後。大軍在沼澤中走了七天七夜,沼澤沒有參考,到處都是泥濘,大軍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走了一些冤枉路。
走到沼澤盡頭的時候,將士們發出了陣陣的歡呼聲,響天徹地的。
突破沼澤地,殺死蛟龍在孔宣的意料中。蛟龍雖然厲害,但道教的決心是值得肯定的,他們花費多少代價都不會止步,能讓道教有那麼大的損失,也為自己爭取了不少時間,孔宣認為這都是值得的。
楊戩掛了大軍主帥的消息,孔宣很快就知道了。
在封神時期,孔宣和楊戩有過交集,關於楊戩的本領,孔宣是很清楚的。他也知道,楊戩掛了大軍的主帥,無論在兵力,神仙的調動安排和用兵的謀略上都要比王善高明。
好在蛟祖給道教留下了一些陰影,在心理上道教未必感覺這樣浩浩蕩蕩的開來能撈多少好處。隨著西進傷亡的上升,私下已有部分人質疑老君西進擊佛的目的。
處在不同的位置,看事情的觀點是不同的。
這日大軍行至一山澗,眾軍都被這裏的美景所吸引。行軍打仗本是累人,大家來了興致,楊戩就讓大軍在這裏紮了營,看看風景也無妨。
這考慮問題的方式,確實與眾不同。
山澗狹窄,本是部署伏兵的好機會。孔宣認為楊戩大軍定然會在此地加強防備,而且是快速穿過,誰曾想楊戩並沒有這麼想,現在部兵是來不及了。在山澗中,大軍獲取了一些給養,楊戩看此地不錯,就留了一隊人馬把守此地,作為大軍水源和糧草的中轉站。
修整三日後,大軍繼續前行。
在邵山這裏有一城鎮,叫鞏華城。是西進的必經之路,這裏本是一普通的城鎮,由於位置的重要,在道教大軍進入西牛賀洲後,孔宣就讓人接管了這裏,並且一直在加固城牆。現在的城牆數丈高,而且城內部署了大量的佛教弟子,由謙光菩薩和四位羅漢在這裏守護。
楊戩點將,決定讓梅山老大康安裕去打第一仗,老康領了將令,帶了一對人馬就出營叫戰去了。
鞏華城頭上,小泉羅漢看著叫戰的一對人馬,並不理會。老康連喊了三天,鞏華城中始終是避戰不出。第四天老康拿出穿雲箭,在城樓下,一箭射向城樓。力道的快狠準,使箭死死的釘在台柱上。看著城下叫陣三天的道教士兵有些疲憊,小泉羅漢問左右,誰願出戰擒了敵將?
在其身後閃出一人,說道:“某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