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保管:保管方式很多,有條件的做一個資料櫃,象中藥鋪的藥櫃那樣,把資料按類存放,並貼好標簽,象注明門牌號一樣,保證查找時手到即來。沒條件的可用活頁夾或文件袋保存,每類裝一袋,袋上要注明,以免找資料時翻箱倒袋亂忙一陣。建立起“資料庫”後,凡新資料到手,一定要“對號入座”,保持整齊有序,呼之即出。
3、使用。使用的要點在於一個“還”字。剪輯資料為的就是使用,但使用時一定要考慮到以後。用過的資料,必須及時“歸檔”,嫌麻煩是不行的,如果光取不還,那前麵的苦心經營就毫無意義了,特別是人多手雜時,一定要強調“還”字,維持“資料”的秩序。
剪輯資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持之以恒。說繁瑣嗎?有時還真使人厭倦;說有趣嗎?瀏覽起來常使人愛不釋手。請相信,當您的才智按動了資料的琴鍵,它就會奏出令人心馳神往的樂曲來。
七、穿插遊戲記憶:快快樂樂學到家
“喂!喂喂!喂喂!你是張四毛嗎?請你回答我的問題。
“我是張四毛,我願回答你的問題。”
“黑暗的反義詞是什麼?”
“光明!”
“分裂的反義詞?
“團結。”
“懶惰?”
“勤勞。”
“……”
這是兩戶鄰居的小孩在互通“電話”?不,確切地說,是在“做打電話”的遊戲。瞧,他倆手中並沒有電話耳機之類的實物,也沒有架設什麼天線地線,隻是隔窗做著打電話的手勢,就互相通起“電話”來了。他們就是通過“打電話”遊戲,津津有味地複習功課的。奇怪的是,平時父母督促他們溫習功課,往往不到半小時,屁股就和凳子鬧矛盾。而他們自己“打電話”,卻能不知不覺地持續好一段時間。可見遊戲這個“刺激物”能調節體力、激發興趣和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對於少年兒童,更具奇效。
一位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加9”的運算,新課授完後,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容易疲勞,不隨意注意長於隨意注意的心理特征,讓學生稍休息後,便巧設“幫小動物找家”的遊戲,寓教於樂中。教師首先出示小黑板一塊,左邊用圖釘釘有蝴蝶、山羊、熊貓等8隻漂亮的小動物圖片,每張圖片上有一個“9”加幾的算式;右邊畫有幾間小屋,每間小屋上有一個9加幾的得數。隨後,教師交代“幫小動物找家”的遊戲過程:把動物身上的算式計算出來,看得數是幾,便去找寫了這一得數的小屋,再走上台把這隻小動物的圖片取下,貼到相應的小屋上。學生在遊戲中熱情高,興趣濃,連平時成績最差的學生也牢固地掌握了“9加幾”的運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也有的老師運用“開火車”的遊戲幫助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如教師拿著一些算式卡片,指定一個學生先開始算,老師說:“火車向前開!”前麵的學生一個個接著算;老師說:“火車向左開!”左邊的學生一個個接著算。也可以從某個學生開始,自覺地一個個接著往下算。還有的教師將“找朋友”、“雞毛信”、“摘果子”、“開飛機”、“旅遊”、“擊鼓傳花”、“奪紅旗”等等遊戲適當地穿插在教學活動中。
對於中學生來說,由於年齡增大,心理特征與小學生不一樣,教師一般不宜在教學中穿插遊戲。但是,學生們可以利用下“成語棋”、“數學棋”、“物理化學棋”等等遊戲活動來輔助自己複習鞏固知識,還可以通過“成語花樣式填空”、“數學智趣題演算”、“智力遊戲題思考”等等書麵遊戲形式增長和鞏固知識。也可以在課外活動時間裏組織小型的知識性的遊戲競賽活動。如中央電視台就經常播放一些中學生的知識性遊戲或智力搶答競賽等。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早在1854年就提出“快樂教育學”思想,即要盡量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他認為,求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從斯賓塞的見解中,也可以看出,玩一些與所學知識有關的遊戲,是有助於掌握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