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著重談談外語方麵的使用問題。
有些人學外語忽視了使用這一點,學習時隻是捧著外語課本看,放下了書本,也就放下了外語,一到語言文字的使用場合仍然是自己的本民族語言,結果外語的水平遲遲不能提高。學習外語的人強調外語環境的重要,就是因為外語環境提供了一個使用外語的用武之地。當然,所謂的外語環境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於許多自學者來說,往往並不具有外語使用環境、“大氣候”條件,但是適於自己使用的“小氣候”條件總是可以創造的。例如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口說。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是說打拳、唱戲需要日日練功,學習一種語言也應當這樣。首先就要話不離口。說話要有對象,如果在您的生活或工作的環境中能有個有“共同語言”的人,那是再好不過了。兩個人可以用外語進行對話練習,從最簡單的對話開始,談工作、談學習、談天說地,如果談不下去,還可以參照一些口語教材一問一答地輔助進行,《英語九百句》就是很好的英語口語教材。如果找不到對話對象怎麼辦呢?也有辦法,那就是自言自語、自問自答。發奮進取的青年楷模張海迪在她自學英語期間,就采取了自問自答的練習辦法。她拿來一麵小鏡子,把鏡子中的我作為對話對象,整天地與這個忠實的“朋友”說個不休,很快就突破了口語關。口說,就不要怕出錯,但要注意隨時糾正錯誤,口說,要善於利用時間,哪怕是幾分鍾的空閑也可以說上幾句,口說,一定要堅持經常,努力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耳聽。自己說外語是一回事,聽別人說外語又是一回事,同樣的話,自己說可以聽得懂,聽別人說可能就聽不懂。這是因為,自己說,是想好了再說,說不好可以慢慢想,而聽別人說,是聽完了再想,容不得細細回憶思考。所以,聽覺的運用,是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對於偏重口語應用的人更是如此。耳聽,可以聽別人講話,也可以聽外語方麵的廣播。現在錄音機已經很普遍了,為了能適合自己的水平安排學習,最好聽外語錄音,錄音磁帶可以自己酌情選擇。如果自己發音正確,還可以自己錄製外語,然後聽自己的錄音。
眼看。一看閱讀材料。業餘時間宜多進行閱讀,選一些文筆流暢、趣味性強的外語材料來讀,就在輕快的外語運用中複習了外語。二看專業材料。為某種專業的需要而學習外語的人要多讀本專業的外語材料,這樣就既學習了本專業的知識,又鞏固了外語。三看電視。現在電視中的外語節目——尤其是英語節目——很多,經常看電視,耳目並用,收益更大。
手寫。這實在是一種較為高級的使用形式了,手寫,僅要求知其然是不夠的,還要求知其所以然,僅有文字、文法的知識是不充足的,還應當有一定的文學知識。手寫也要循序漸進,從簡單造句開始,然後進行複雜造句,寫短文等,不妨經常用外語寫日記來作為練筆。如果是為某種專業的需要而學習外語,還應當用外語寫一寫本專業方麵的文章。當然手寫水平要達到的程度也是依學習外語的目的要求而定的。手寫的另一方麵是英譯漢的筆譯。相比於上述幾種方法,這個容易一些,不過筆譯文章有“信、達、雅”之分,要達到“雅”的程度,也是要下一番苦功的,非多多實踐且還要多掌握文學知識不可。
綜上所述,不管是口說、耳聽,還是眼看、手寫,關鍵一點是要心到,切不可貌似神離。心到了,外界信息才能落得下腳,至於信息從哪條通道進來,那是無關緊要的。王同億在攻讀外語期間,就采取獨特的“貌離神到”的練習使用方式:開會時如果有人空話連篇,他就暗暗地做起了翻譯,讀書看報,他有時若有所思,又把一頁頁漢字變成了“彎彎文”。想快速學習好外語,恰恰就需要這樣的一片癡情。
記憶的最後目的是使用,是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讓我們在學習中盡可能地增加使用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