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大腦能容納多少知識呢?據專家研究,除呆子、白癡等生理有缺陷的人之外,如果始終孜孜不倦地學習,那麼,人的大腦在一生中可以儲藏的各種知識,將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要知道,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有1000萬冊。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大腦要能盡量吸收,可容納5億冊書的知識。每一個人都可以憑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大腦,在某一方麵成為專門人才。
愛因斯坦是舉世公認的20世紀科學巨匠。他死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他的大腦無論是體積、重量、構造,還是細胞、組織,與同齡的其他任何人都一樣,沒有區別。這充分說明,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並不在於他的大腦與眾不同,用他自己生命的話說,在於超越平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以及為科學事業而忘我犧牲的精神。
正如《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的:任何一個大腦健康的人與任何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他們的差別隻是用腦程度與方式的差異。而這個差異不但可以填平,而且可以超越。
據研究記憶力的阿諾欣教授和勞金茨科克教授說,我們腦子的容量非常之大,幾乎對進來的信息全部都能收容下來。
據勞金茨科克教授的計算,我們的腦子,即使每1秒鍾都輸入10個新的信息,如此繼續一生,我們也仍然還有記憶其他事項的餘地。類似吃過了量已經再也吃不進任何東西的這種情況,在人腦的記憶方麵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準備把什麼都記下來。
現在經常出現記憶力極為卓越的人物,這無異是在證明人類能夠記憶的信息量是無限的。
在舞台上表演記憶術的魔術師當中,有人能把隔兩秒鍾給他一個前後沒有聯係的新信息全部正確地記住,並能說中。他說隻要知道了記憶的方法,無論什麼人都能和他一樣地做得到。
有個以“完美的記憶家”知名的俄國人。提到他記憶力的驚人之處,有這麼個插曲。據說他談到15年前某天發生的事情時,說過下麵的話:“那天的哪一個時刻也需要我說出來嗎?”
關於他,俄國心理學家亞力山大?魯利亞教授做過幾年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他的腦子構造和機能無異於常人,從幼年起他就自然地學會了記住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的方法。
古希臘的希毛啟德斯曾經留下過這樣的話:“記憶法是雄辯家素養的本質部分”,奇克羅也著文記載過當時的法律家和雄辯家們都得到了記憶法的幫助。並在《雄辯家論》中敘述了他本人是如何應用記憶法的。
記憶力不是才能,也不是天生的,是經過努力才能獲得的方法。腦子的容量是相當大的。
三、大腦的記憶潛能無限
大腦的記憶潛能是無限的,據科學家們分析,鼻子可以覺察到一個氣體分子的存在,眼睛視網膜上的細胞能感受一個光子的刺激;假如耳朵再敏感一些的話,說不定它會聽到自己的分子的不規則振動的聲音。大腦對電場和磁場以及月亮的盈虧都是敏感的,可能對行星的位置也是敏感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對其他人的心理活動同樣是敏感的。
為了對付每天日常生活的問題,正常的大腦似乎限製其意識而濾掉大部分輸入的感覺信息。然而,大腦的充分敏感性有時是在病理症狀中顯示出來。利奧尼德?瓦西利夫醫生曾報告說,一個人能忽然辨認出離他很遠的微小物體,這個人在24小時就死了,死後在他的大腦的右側視丘發現了血液的凝塊。精神分裂的病人表現出不正常的敏銳的感覺。阿狄森氏病(缺少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人的味覺提高150倍並增強嗅覺和聽覺。
人們常說,我們隻用了我們全部記憶潛能的10%。但現在看來,這個估計是過高了。我們用的可能連1%都不到,可能是0.1%或更少。大腦這種明顯的限度隻是我們使用它的限度,看來人腦的這個限度是可能有的。
就人腦的複雜性和多用性而論,它遠遠超過地球上的任何計算機。的確,它的數學運算和循序漸進的邏輯過程是非常迅速的,然而這些能力僅僅代表人腦許多能力的一小部分。
腦和計算機之間的最重要區別在於腦不隻是直線似地逐步工作,而且能同時進行對信息的加工和綜合,並從中提出普遍性的內容。人腦在不到一秒鍾的時間內就能識別一個麵孔,世界上卻沒有一台計算機能做到這一點。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它能做到從十個左右的物體中識別一個象杯子這樣的簡單物體,但就是做到這一點也要花費幾分鍾時間。它們隻能區別物體的大體類別,而不能識別個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