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現成的例子(1 / 1)

有勇有謀、能文能武、亦政亦軍的吳起,還總結多年實戰經驗,寫成《吳子兵法》一書。這部書與《孫子兵法》齊名,並稱為“孫吳兵法”,是後世曆代兵家的必修教材。

回顧吳起的一生,獨守西河,變法改革,著書立說,可謂成就非凡!

吳起死後,楚國再無吳起,變法於是不了了之。

這次戰國第二大改革就此收場,不過,一場規模更大,勢頭更猛,對中國曆史進程影響最為深遠的變法改革,即將驚世巨獻!

還記得吳起也上過當嗎?

對,他在魏國時,是因為中了公叔痤的離間計,才被迫出走魏國的。

但這計不是公叔痤出的,而是他家一個仆人出的,怎麼樣,這個小人物夠厲害吧?

我會告訴你他家還有個更厲害的小人物麼?

會的,我會告訴你的,因為不說不行,戰國時期第三大改革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商鞅變法!

巧合的是,和吳起一樣,商鞅也是衛國人。

這個衛國很有意思,雖然國家很小,但這裏走出來的政治家不少,而且都是重量級的政治家。在吳起和商鞅之後,衛國還出過一位政治家,也許正是因為這位高人和商鞅都對秦國貢獻太大,所以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居然沒有動手滅掉這個小小的衛國。

和吳起不一樣的是,商鞅從小並不喜歡兵家學說,他喜歡的是法家學說,對如何用刑用法很感興趣。

學成後,看到李悝和老鄉吳起在魏國大展宏圖,商鞅按捺不住對這片建功熱土的神往,一畢業就跑來魏國尋求發展機會,首選的投靠對象是時任魏國國相的公叔痤。

和古往今來很多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士一樣,商鞅剛出道時並不順利,畢竟千裏馬常有,而伯樂卻太稀有。從物種學的角度來看,慧眼識人的伯樂比日行千裏的良駒更為珍稀,也更有價值!

至為關鍵的是,識才合格的伯樂並不一定就是薦才稱職的伯樂。而且,從千裏馬的個體發展上說,不稱職的伯樂比不合格的伯樂更加具有破壞性。不知道你是人才,誰會重視你?可如果知道你是人才,又不敢用你,那你且等著受罪吧,更別提什麼個體發展了。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吧,不用跑遠,商鞅的老鄉吳起,不就是被這位合格卻不稱職的伯樂公叔痤逼走他國的麼?

還有,商鞅也是個現成的例子。

從商鞅後來的卓越表現,我們不難得知,他絕對是匹百年難遇的千裏馬。

在當時的魏國,對於這樣一匹刺眼的千裏馬,是不愁被伯樂發現的。公叔痤就是商鞅的伯樂,可惜的是,這位伯樂雖然眼光合格,但由於個人性格方麵的嚴重缺陷,卻並不稱職盡職。

商鞅可能不清楚吳起出走魏國的內幕,所以他在公叔痤的帳下幹得挺歡,盼望著有一天能得到相國大人的舉薦,一展自己安邦定國的宏圖偉誌。

但公叔痤並沒有這樣想,他擔心的是,如果讓商鞅出頭,那自己還能坐穩相國的寶座嗎?要讓商鞅出頭也可以,等自己死後吧。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公叔痤直到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時,才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