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賞識孩子,激發孩子的潛能(3)(1 / 3)

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在重複的進行,在讀一本書時總是重複聽,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複幾十次,這在成人的一眼中可能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成人認為這是由於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但是這樣的重複卻使兒童感受到了獨立和力量,並使兒童達到了極度的滿足。給孩子重複聽故事,不但令孩子獲得了有關的知識,學習了一些詞句,還懂得了相關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為孩子提供了創造性言語表達的素材,開發了孩子的語言潛能。讓兒童為之著迷的“基本工作”還有很多,比如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把玩具反複地拆開、重裝打開房門再關上等。類似的重複行為都是兒童的基本行為,不具備任何目的性,它們對兒童來說都具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兒童進行的不夠成熟的努力。實際上,如果兒童能達到重複一種活動的時候,那是因為兒童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製到一點上。這種狀態我們才把他稱為注意力集中。這種集中的注意力在重複中,兒童的內心就獲得了一種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解釋為控製的力量,兒童既能控製自己的行為,又能控製自身之外的物質世界。

教育父母:

對於成人來說,重複操作可能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會充滿疑問:“反複做事需要耐力,年幼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嗎?”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孩子不會知道記住這些東西是好還是壞,或者說是因為這事不好就趕快把它忘掉。兒童本來就喜歡重複地做某一件事,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兒童的意誌力並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可以通過後天強化訓練出來。實際上,兒童的意誌力形成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也是一種天賦的本能,它是兒童自然成長的法則。當他們碰上感興趣的事,就會沒完沒了的重複地做這件事。因此,要知道“重複做事”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是一種“通常行為”,這種重複練習的行為現象,是為了兒童意誌力的形成。意誌力來源於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即經曆興趣、意誌、專注、順從四個環節。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

許多父母都有一個習慣,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人家的優秀,不知不覺地會用其他孩子的優點來比自己孩子的缺點,嫌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你看你的同學XX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XX多聽話,從來不讓爸爸媽媽操心。”等話語也常常出自父母們的嘴裏,說得多了,孩子的內心就不免覺得自己不優秀,就會受到傷害,長期下去,孩子也認識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自信心也樹立不了,而且對父母表揚過的同學也非常憎恨,無形中,心靈也就被大人們給扭曲了。毋庸置疑,哪個做父母的,都會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當然,也是出於善心,希望孩子向他人學習,能以好孩子為榜樣,學習些優點,比別人更優秀,為父母爭氣爭光。但是,這種做法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起到不好的效果,真愛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

雅閣和泰勒是表兄弟,他們兩人經常在一起玩。學校放假了,雅閣就到了姨媽家來玩。這天,姨媽與雅閣談論起了最近的考試成績,雅閣很驕傲地告訴姨媽,他的各科成績都是95分以上,“你真優秀,是個好孩子,成績總是那麼優秀。咦,我還沒有看見泰勒成績單,泰勒,就開始叫喚了”其實泰勒早已在樓梯那聽到了他們的下麵的談話,躊躇著不願意出來。聽到母親的叫喊聲,不情願地走了過來。“泰勒,你的考試成績單呢,這次考得怎麼樣?”“在我房間裏呢。”泰勒不情願的很慢地回答。看著他慢騰騰的樣子,母親就有些生氣了,“是不是這次你的考試成績又不好?去把成績單拿過來,給我看看。”成績單拿來了,每科都沒有上了90分。“泰勒,母親真為你感到羞愧”忍不住就大聲訓斥了起來,“你的成績為什麼總是這麼糟糕?雅閣考試成績一直都很好,你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讓媽媽高興呢,你的學習環境哪一點比他差?你就是不愛動腦筋太懶惰了,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講,回房間去好好想一想,再來跟我談。我不想看你那個樣子。”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雅閣麵前受訓了,泰勒更感覺到下不了台,隻好含著眼淚回到了房間。從此,泰勒就覺得自己像一隻醜小鴨,情緒總是很差,此時,他是多麼地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勵。但他從小就感到雅閣帶給他的壓力,覺得自己無法比得過他。成績更是大幅度的下滑,任憑父母、老師怎麼教育,就是不愛學習,僅僅上完一個初中,便輟學在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