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靖東軍烽火傳捷報,薛仁貴畫戟顯英雄(下)
乃下詔曰:“朕所過處,營頓勿飭,食勿豐怪。水可涉者,勿作橋梁,行於近地州縣,不得下令讓學生、耆老夾道歡呼!朕之必勝者有五條:一是我以大擊小;二是以我之順天討逆;三是我安彼亂;四是我逸敵勞;五是我悅當彼怨。有如此五大優勢,豈能不克敵致勝耶!?”
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禦駕親征,兵起於洛陽。師次定唐太宗坐在城門旁,凡過往之兵,帝親語撫慰,令有病的治病,並下令凡過往之州縣,均有療治之所,兵士大悅,士氣亦高漲。此次禦駕親征,太宗身邊的官從卻隻有十來個人,長孫無忌奏道:“天下符魚悉從,而宮官僅十人,天下會以為大家對皇上不恭呢!”
太宗微笑回答說:“兵士渡遼十萬,皆不帶家屋,朕以十人為從,尚且嫌多哩,請公勿言!”
唐太宗此時為四十八歲左右,一身輕裝簡從,仍然是當年打江山時的裝束和氣度,隻是人過中年,略有些發福,一柄青龍劍佩於身側,胯下騎一匹白龍馬,一身油亮。在馬鞍上,一側藏弓矢於櫜,另有兩囊箭分置於馬鞍的左右。他揚眉馬上,縱目遠眺,恰是一個好晴的天,藍天白雲從山側擦過,一肩風雲從頭上飛走。
兵發營州之前,唐太宗先遣營州都督張儉輕裝儉從,率輕騎渡過遼水,以觀察山川形勢並密探敵情。張儉吱吱唔唔道不出個所以然來。原來,張儉膽怯,不敢深入敵方。有江夏郡王李道宗者,挺身而出,言於太宗說:“臣願往!”眾視之乃隋畢王李璋之孫李道宗也。李道宗十七歲時即跟隨秦王李世民討賊,有豐富的戰鬥經曆。於是,太宗問他,如何偵敵往還?李道宗鎮定地回說:
“臣請二十日行,留十日縱覽山川,然後回秉天子!”
太宗與之約定。李道宗秣馬束兵,率精騎一百,傍南山而入遼地,翻山越溪,度險處應急而便。偵情之後,將返之際,被高麗兵發現,斷其歸路。可李道宗繞過舊路,穿過山林,間走小路,如期而歸。太宗聞報大喜說:“果驍勇也!”賜金五十斤,絹一千匹。
正是,秦漢明月燕地關,萬裏東征唐山川。唐太宗得李道宗之簡述及山川地勢之圖後,立刻加快了行軍的速度。四月,前軍李鶺已經渡過大遼水。高麗國聞訊,立刻環城自守。太宗不斷給兵士打氣。——氣,宜鼓而不宜泄也。
太宗設帳於幽州之南,詔長孫無忌帶軍誓師,然後東進,以援助前師李鶺。
李鶺果然為一虎將,渡遼後攻取蓋牟城,拔之。得戶兩萬,糧十萬石,改其城為蓋州,複為唐土。另一將程名振攻取沙卑城,在夜色的掩護下,攻搗西門,破之,虜其男女人口八千餘。嗣後,乃遊軍於鴨綠水上。李鶺揮師遼東城,太宗進軍遼澤,詔瘞隋戰士露野遍地的白骨。
高麗發新城、國內城四萬兵騎,馳援遼東城。卻被江夏王李道宗率張君乂抵住。逆戰中,張君乂退卻,李道宗以騎軍增援。高麗兵馬對來勢凶凶的援兵驚呆,繼之奔散。李道宗軍奪其梁,收其散卒,登高一望,見高麗軍陣容混亂,乃下令出擊,敵軍大敗,被斬首者一千餘級。張君乂乃被李道宗誅徇。
唐太宗聞報,下令後軍渡過大遼水,然後撤去橋樁,決心背水以戰,以後無退路而自勵。
太宗設營於馬首山前,卻騎白龍馬至城下,正趕上李鶺軍攻城。士兵負土填塹,太宗見兵士負土甚重,竟與之分負。對於過重者,用馬來馱之,群臣先是立於軍側指揮,一見皇帝與兵士同勞,既震憾又懼怕,也加入到負土填壑的行列中。兵法雲,身先士卒,此之謂也。
太宗後軍與李鶺之軍相會,士氣大增。此時,天氣晴甚,忽有南風從海上吹來,唐兵於城西南縱火,熖延城中,城內撲之不及,燒及連舍,房屋幾乎燒盡,被燒薰而死於燎者,超過萬人。唐兵登上城牆揮矛槍亂刺,高麗軍隻以盾牌阻擋,持之以久,高麗兵漸漸呈出敗象。加上唐軍拋石車攻城池他處,多處潰散,遼東城終被攻破。唐軍俘獲敵兵一萬餘人,戶四萬,糧食五十萬石。乃以其地為遼州焉。
在剛一進兵的時候,太宗由守國太子所居之行在,沿途多設烽火台,並且約定攻下遼東城後,舉烽火傳慶。故於此日舉烽火之煙,一直將勝利的喜訊傳回塞內。嗣後,唐軍進攻白崖城。該城負山捱水,險要難攻,孰料守城之虜酋孫伐音投降。降後,又悔。太宗怒斥之。李鶺說:“士兵之所以力攻之,亦貪虜獲也。若不許降,正符合兵士之心!”
太宗說:“將軍之言甚是。可是讓兵士殺戮,略人妻孥,朕亦是不忍。若之,可開啟庫物賞之!”
至其城,獲男女萬餘人,兵兩千。改其城為岩州,拜孫伐音為刺史。莫離城蓋蘇文,見勢不濟,乃以加屍部之人七百,衛戍蓋牟城,竟被李鶺所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