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塑造未來(1 / 1)

創新塑造未來

編者語

越是在轉型破局時代,越是需要思想的交流來獲得智慧的光亮。

本期雜誌的問世,適逢2015年博鼇亞洲論壇年會啟幕。亞太乃至更多相關區域的人們關注博鼇亞洲論壇,不僅因為群賢畢至、星光燦爛,更因為人們關注那些智慧的頭腦為當下亞太發展所做的思考與碰撞。

“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Asia’s New Future: Towards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一如以往,本屆年會釋放著對亞洲現實發展及戰略方向的美好期許。過去半個多世紀中,亞洲成員在全球經濟板塊中的出色表現,除了受益於全球經濟開放所帶來的巨大空間,更受益於不斷變革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和活力釋放。

創新與改革,推動人類從農耕文化進入工業時代,並一直發展到如今這個新人輩出的世界。今天的亞洲,無管是社會治理製度,還是經濟發展模式,都在迎接提升創新能力的挑戰。

作為本期的封麵文章,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悉心撰寫了《用創新活力化解全球經濟難題》一文,圍繞歐洲、美國和中國三大經濟體,追溯過往,剖析當下,前望未來。他認為,無論發達與否,所有經濟體的增長和繁榮都源於技術和產業的創新。發達國家隻能依靠自身的創新。而發展中國家的創新可以通過引進和模仿來實現。

費爾普斯教授指出,當歐美和中國都進入各自的經濟體新常態,它們麵臨的難題其實是相同的:如何激發大眾創新的活力,將創新從科技行業的精英圈子,擴大到各個行業,以及下至社會草根階層的所有人。

德國投資人彼得·容根(Peter Jungen)與費爾普斯教授的觀點類似,提出應加強發展教育等創新促進因素,消除傳統文化對創新的抑製,清除抑製創新的監管措施。

在宏觀欄目,我們榮幸地約請到了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為本刊撰稿。將率團訪華並參加本屆年會的首相先生恰逢“本命年”,他以“三羊開泰”的美好祝福開篇,講述了中荷兩國之間在貿易、投資、文化、社會等方麵的密切合作。

前世貿組織(WTO)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則撰文闡述了全球治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敏銳地指出,承認和理解目前的全球差異是找出可接受的交彙點的前提條件,或許是當前全球體係為提升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一體化,以及確保今後幾代人最佳前景所做出的最有價值的貢獻。

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結合本國在亞洲經濟一體化、離岸人民幣市場與基礎設施融資中的角色,與讀者探討了如何共同書寫亞洲增長故事。

我們希望,這些來自學者、監管者和領袖們的洞見,能夠曆久彌新,為轉型中的亞洲乃至世界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