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讓孩子懂得什麼是愛和感動
當我們摔倒了,旁邊會立刻伸出一雙手把我們扶起來;我們擁有一個溫馨美滿的家,這一切都是父母努力營造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了我們,讓我們可以更輕鬆地走在人生的路上;那些可愛的朋友,送給了我們一個美輪美奐的童年……所有的孩子們,這些道理你們懂得嗎?正是這些愛和關懷,我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我們要向所有人說一句最真誠的“謝謝”,做一個知恩圖報的高情商少年!
培養感恩意識,從說“謝謝”開始
這天,趙小明和爸爸一起去爸爸的同事家做客。看到趙小明非常可愛,那位叔叔就給了趙小明一顆棒棒糖。趙小明高興地接了過來,然後塞進嘴裏。
看到趙小明這個樣子,爸爸不好意思地說:“真對不起啊……”
趙小明瞪大了眼睛,說:“我怎麼了?”
爸爸沒有和他說話,繼續和叔叔攀談了起來。回家的路上,爸爸嚴肅地說:“叔叔給你東西,你為什麼不說謝謝?”
趙小明有點委屈地說:“叔叔掏出來不就是要給我的嗎?那我還說‘謝謝’幹什麼?”
趙小明的話讓爸爸無話可說。他知道,必須用其他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這個周末,爸爸帶著趙小明去參加一個影展。在一組係列照片中,趙小明駐足了許久。這組照片講了一件事:一位老人撿到錢包,獨自一人坐在路邊從早到晚等待失主。臨近半夜,失主終於到來,卻冷漠地從老人手裏奪走錢包。
最後一張照片,是老人默默地哭了。看著照片,趙小明生氣地說:“爸爸,那個人真壞,老爺爺是在等他,可是他卻連聲‘謝謝’都不說!”
爸爸微微一笑,說:“孩子,你說得很對。可是你自己呢?叔叔給你棒棒糖,難道就是應該的嗎?想一想,老爺爺和叔叔是不是一樣難過?”
爸爸的話,讓趙小明愣住了。幾天後,爸爸收到了趙小明寫給自己的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爸爸,我想了好多,也經曆了好多。昨天,我幫同桌打掃衛生,他對我說了聲‘謝謝’。這個時候,我又想起來影展上的那個老爺爺了。對不起,爸爸,我知道你為什麼讓我說‘謝謝’了!從今以後,我一定會改掉自己的毛病的!謝謝你,爸爸!”
你看,一次充滿積極意義的影展,讓爸爸沒有去說什麼大道理,就讓孩子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說謝謝。正是通過這組照片,趙小明得到了這樣一種暗示:老爺爺辛苦等待失主,最後卻換不到一聲謝謝。聯想到自己,他接受叔叔的禮物,卻也沒有絲毫的表示,叔叔一定也會無比失落。通過直觀地對比,孩子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更懂得了說“謝謝”。
其實,現在不懂得感恩,不會說謝謝的孩子太多太多了。作為掌上明珠的獨生子女,如今的孩子們,“自私”成了共同的標簽。也許是一切來得太容易了,這些孩子們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得,即使收到了禮物,他們也會毫不客氣地接在手中,甚至連聲“謝謝”也沒有,扭頭便揚長而去。
這樣的抱怨,父母們一定不會陌生:“小姨買了一個鬧鍾,孩子特別喜歡,小姨隻好就送給她。誰知她接過來以後撒腿就跑,連句‘謝謝’也不說。哎,你是不知道,小姨當時的臉色多差啊!”
一個不懂得感恩,不知道說謝謝的孩子,永遠不會被他人喜歡,也永遠得不到高情商。所以,我們就要運用各種手段,讓孩子產生感恩意識:
1.讓孩子明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不懂感恩的孩子,不要說情商,就是未來的人生路,也是充滿艱辛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懂得孝道,不知回報親人,更不會幫助他人,自然也不會得到他人的相助。
所以,麵對那些自私的孩子,父母應當告訴他們:“一旦受到別人的幫助,要真誠地表達謝意,說一聲謝謝;而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才是感恩的回報。”也許,孩子並不理解這樣的語言,但我們也要要求他這樣做。當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謝謝”的作用時,就自然會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
2.父母學會說“謝謝”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不懂得感謝的父母,一個隻知道索取的父母,怎麼可能教育出習慣說謝謝的孩子?所以,我們就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當我們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時,一定要說:“感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感謝你的幫助。”孩子很善於模仿,當他看到父母如此,自然也會學會說“謝謝”。
3.讓孩子學會感謝自己身邊的人
這一點,依舊需要父母做出榜樣。作為成年人,我們總會與很多陌生人進行來往,彼此間都會進行互幫互助。在得到他們的幫助時,我們要把自己的感恩之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感覺到受了別人的恩惠。我們不妨說:“我代表全家人,包括我的孩子謝謝您的幫助!”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這份幫助不僅是針對父母的,還包括了自己,自然就會產生感恩之心,主動去說一聲“謝謝”。這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感恩,更能學會與人交流的技巧,可謂“一石二鳥”的情商教育課!
用關懷和愛,融化孩子的冷漠
蒙蒙今年六年級了,然而卻表現出了和年齡完全不相符的冷漠。每天放學之後,蒙蒙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出來,吃完飯後又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以前,蒙蒙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都會和父母說;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也都會和父母去商量,可是現在,蒙蒙寧願把話憋在肚子裏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弄得父母不明所以。
後來,媽媽從老師那裏打聽到,蒙蒙在學校裏也是這個樣子,她不願和同學交流,看到同學需要幫忙隻是冷冷地走開。
媽媽為了這件事,不知道煩惱了多長時間。後來她無意中看到了蒙蒙的日記。蒙蒙如此寫道:
“我不喜歡家裏,我不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我,更談不上什麼理解了,平日裏就為了那麼一件小事嘮嘮叨叨那麼長時間。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每天還在那兒說什麼現在的孩子多幸福,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的風涼話,他們知道我現在一天活得有多累嗎?還有那些同學,為什麼總是那麼多的事情?難道他們不能安靜一點嗎?”
這篇日記,把蒙蒙的媽媽打暈了。她根本想不到,才11歲的孩子,居然有這樣的心理!可是,她又不敢去問蒙蒙,她害怕女兒知道自己偷看了日記,關係會越來越僵。
蒙蒙,正是“情感冷漠”型的孩子代表。這種孩子有著一種明顯的特征:對情感不敏感、反應遲鈍、對人或事無興趣、無責任感,不關心別人,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即使最親近的家人,也無法與之建立真實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賴。
這樣的孩子,自然會讓家人憂心忡忡。我們想幫助他走出疑惑,卻又沒有合適的方法。於是乎,有的父母拳腳相加,用暴力來掩飾自己的能力不足……
情感,這是孩子的情商重要組成部分,想要解決這個“謎案”,暴力是萬萬使不得的!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分析究竟為何造成了這樣的結局:
1.生活缺乏樂趣
眾所周知,如今的孩子生活、學習壓力都很大,他們不僅要應付如山一般的作業,還承擔著家人的期望。所以,他們會感到壓力太大,對現實產生失望,因此變得非常冷淡。文學、藝術,這是喚醒一個孩子情感的關鍵,但孩子們被語文、數學、英語團團包圍,又何談去感受藝術的啟迪?
2.父母的教育不當
如今,太多的父母將孩子的關注點放在了智商、學習之上,卻忽視了孩子的情商培養。很多父母都會這樣: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就嗬護有加,並給予一定的獎賞;反之,就會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不冷淡?
3.父母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為什麼,孩子對同學們很冷淡?關鍵就在於:父母總是在鼓勵競爭、競爭、再競爭,卻忘了孩子最重要的應該是建立友誼、學會分享。父母總是在強調孩子們的對立關係,他們又怎麼可能和同學們親近?
4.網絡的“危害”
不可否認,如今的計算機網絡發展極快,不少孩子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網蟲。畢竟,相對於現實,網絡中的交友更加快捷和神秘,這正是孩子們熱衷的。一旦上網成癮,他們就會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情、友情冷淡無興趣,缺乏內心體驗,拙於表達,對一切都漠不關心……
了解到了造成孩子冷漠的原因,接下來父母就應該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讓孩子走出“心靈沙漠”:
1.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一個充滿愛的家,必然會感染孩子,讓他們變得越來越開朗。所以,那些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父母,此時請消停片刻吧。隻有我們表現得恩愛、體貼,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才能遠離冷漠。當然,夫妻吵架是正常事,但是我們不要在孩子的麵前爆發,我們不妨學著去冷靜,學著在另一個環境裏去“打仗”,從而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2.強化孩子的熱心行為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幫助別人,讓他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當孩子給正在上坡的三輪車助了一把力,當孩子把自己的新書送給貧困地區的小朋友,當孩子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我們還要送上誠摯的表揚和鼓勵。當孩子聽到了他人的感激和父母的讚揚後,內心的堅冰,自然就會慢慢融化。
3.用身體融化孩子的冷淡
我們已經說過,孩子冷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不關心有直接關係。所以,我們就應該用身體融化孩子的冷淡。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睡前讓父母進行背部按摩,就算他的精力依舊很旺盛,但是按摩帶來的舒服感覺,能讓孩子滿足地入睡,而且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而當早晨離開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一天都充滿安全感。這些方法,都有助於孩子走出冷漠的心境,從而提升情商。除此之外,讓孩子多聽音樂、參加美術班,這都是非常棒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同情弱者
倩倩今年7歲了,她有一個很愛自己,同時也很有教育技巧的媽媽。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經常鼓勵她去幫助他人。有一次,倩倩跟媽媽一起上街去買東西,當她看到有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時,主動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通過馬路。而她回頭,看見媽媽正用一種鼓勵的眼神看著自己。
走到馬路對麵後,老爺爺再三感謝倩倩,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後麵的媽媽對倩倩說:“倩倩你看,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也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呢!”
果然,在路的一旁,幾位叔叔阿姨停下了腳步,他們露出了真誠的微笑。倩倩高興地說:“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對嗎,媽媽?”
像倩倩這樣的孩子,有幾個父母不會喜歡?相比較倩倩而言,老爺爺就是一名弱者。而倩倩的表現,證明了她有一個高尚的情操,這份情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然而看看現在,有幾個像倩倩這樣的孩子?恐怕,多數的孩子都會不管不顧地走開吧。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也許,父母並不知道:同情心作為道德情感的一種,它在維持和協調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集體凝聚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隻會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不要說幫助別人,恐怕長大後對自己的父母也會不管不顧!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遲早有一天,會自己擁有同情心。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心靈的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麼所荒廢的就永遠無法彌補。童年,正是建立高情商的黃金時期。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應對他們進行善良情感的啟蒙教育,使孩子從小講文明、有禮貌,熱愛生活、富有同情心。隻要家長們抓住機會、因勢利導,一定會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感和同情心的孩子。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提升孩子的同情心。以下幾種方法,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1.旁敲側擊地教育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父母的長篇大論,所以我們就應該利用其他手段喚醒孩子的同情心。例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麵,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你看那隻小鹿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要明白,我們是人類,要更懂得同情!”
而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乞丐時,也不妨鼓勵孩子:“他們的生活多麼不容易,也許我們可以幫一點忙。孩子,你去問一問,我們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們的?”這樣一來,孩子的同情心自然得到了提高。
2.注意細節,時刻不忘熏陶孩子
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所以,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就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表現得愛心缺乏。試想,當你看到乞丐就捂著鼻子跑開,當你看到弱者就表現出鄙夷之時,孩子又怎麼可能同情他們?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千萬不要被你影響,成為一個自私自利、毫無同情心的人!
3.用故事感染孩子
故事,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手段,因為所有的孩子都習慣聽故事。曾經有一個家長,就對孩子講過《故事裏的小木偶》。這個故事講述了布奇和莫莫去幫小木偶找摔斷的腿的故事,讓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感。後來,孩子看到同學受傷了,會立刻幫助他,而不是冷漠地走開。這種方法,值得每一個父母去嚐試。
4.帶著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如今,社會上的各種公益活動有很多,這都是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契機。例如希望工程、對不幸的同齡人獻愛心等活動,父母都應該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也應該一起參加。和孩子一同關心弱者,會給孩子樹立高大的榜樣,這比空洞地說教要有用得多。
此外,父母不妨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比如,嚐試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健康群體組織的活動、聚會和交往,如社區組織的義務勞動、學校團隊組織的看望照顧敬老院老人以及認養動物園小動物等,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會得到明顯提高,並體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
抱感恩之心,伸援助之手
5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鄉下去玩,突然下起了大雨。可是,他們隻帶了一件雨衣。於是,爸爸把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