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認知自我,全麵了解自我
想要學情商,唯有先認識自我。什麼是自我?自我就是知道我是誰、敢於從反省中看清自己、絕不會隨意否定自己、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影響……隻有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孩子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穩當。看不清自己的人,勢必看不清整個世界,這樣的人何談高情商?
孩子何時起不再用名字代替“我”
靈靈3歲了,這天她站在鏡子前麵,看著鏡子裏的自己,一會兒摸摸鼻子,一會兒弄弄頭發。媽媽剛好走過來看見了靈靈的舉動,跟爸爸說:“你看,靈靈知道‘臭美’了,知道欣賞自己了。”
這時,靈靈走到媽媽麵前,問道:“媽媽,‘我’漂亮嗎?”
“當然漂亮了,在媽媽的眼裏,靈靈是最漂亮的。”
“媽媽,‘你’喜歡‘我’嗎?”
“哦,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媽媽怎麼能不喜歡你呢?”
靈靈突然又提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媽媽,‘我’為什麼叫靈靈?”
媽媽愣了一下說:“因為媽媽給你取了靈靈這個名字啊。”
靈靈卻嘟著嘴說:“‘我’不想叫靈靈。”
媽媽納悶了:“為什麼呀?”
“我們幼兒園裏也有個小朋友叫靈靈,‘我’不想和她有一樣的名字。”
“哦,那你想叫什麼名字啊?”
“‘我’就叫‘我’。”靈靈說。
媽媽一聽笑了:“這怎麼行呢?”
突然媽媽意識到,平時靈靈說話都是靈靈如何如何,從來沒用過“我”來稱呼自己,今天她說了很多次“我”,而且似乎還加重了語氣。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我”來代替靈靈這個名字的?媽媽竟然沒有意識到。
這時,靈靈又說:“媽媽,你們大人都叫‘我’,爸爸說‘我上班了’,媽媽說‘我上街買菜了’,我也不叫靈靈了,我要叫‘我’。”
媽媽終於明白了,原來,靈靈長大了,有了自我的意識了,她知道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想和其他的“靈靈”有所區別,而且她還想和大人一樣成為“我”!
你的孩子怎麼稱呼自己?是說“媽媽,多多要吃雪糕”,還是說“媽媽,‘我’要吃雪糕”?父母有沒有留意,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再用他的名字稱呼他自己了,而是用“我”?
孩子開始使用“我”,標誌著他開始對自我關注,標誌他們的情商開始逐漸形成。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從3歲時,就有了自我的意識,雖然這種意識是朦朧的,模糊不清的,但代表著他開始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了。
“我”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我們每天都在說“我”,但並不見得知道什麼是“我”。“我”離我們那麼近,天天和我們在一起,卻總被我們忽視;“我”又似乎離我們那麼遠,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想過“我是誰”,“我在哪裏”。
“我”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詞彙,簡單到我們不用去想,就好像知道我是誰,又複雜到一想起“我”就頭疼。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人,很少關注“我”。我們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總是衡量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很少想到認識“我”最重要。
所以,當孩子有了“我”的意識之後,父母不要輕易地敷衍孩子,而是要考慮孩子這一生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我”,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好的“我”,一個優秀的“我”,一個成功的“我”,一個獨一無二的“我”,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我”,一個能良好控製自我的“我”。父母這麼一想,就會覺得自己任重而道遠。
同時,父母也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孩子這個“我”從今天起開始要離自己漸漸遠去,父母培養孩子這個“我”就是讓他離開自己的懷抱,能夠獨立,能夠獨自麵對生命中的一切。唯有如此,孩子的情商才會呈現飛速增長之勢,而不是永遠做個幼稚、長不大的小嬰兒!
我是誰?當孩子這樣發問時
有一天,一位父親正在看書。這時,5歲的兒子源源跑了過來,很嚴肅地看著他的爸爸,然後問了一個令他意想不到的問題:“爸爸,我到底是誰呀?”
父親一下子愣住了。看來,這個問題一定在他的小腦袋瓜裏想了很久了,否則他不會專門跑過來問這個問題。父親想了想說:“你就是源源啊。”
源源仍然一臉迷惑,說:“是啊,我知道我是源源。可為什麼媽媽也說自己是‘我’?爸爸也說自己是‘我’?有時候爺爺也說自己是‘我’?到底‘我’是誰啊?”
哦,原來如此,原來他對自己的認識不再隻是源源這個代號,而是抽象的“我”了。
父親正在思索著該如何向孩子解釋這個問題,源源突然恍然大悟地說:“哦,我明白了。媽媽說‘我’的時候就是媽媽,爸爸說‘我’的時候就是爸爸,爺爺說‘我’的時候就是爺爺,源源說‘我’的時候就是源源!對不對?”
源源認真地看著爸爸,等待著爸爸的回答。父親高興地說道:“源源真聰明!爸爸還沒想明白的問題,源源自己就想明白了。是的,每個人都是‘我’,‘我’可以是不同的人,‘我’就是自己。源源以後想幹什麼說什麼的時候,可以不用‘源源’,直接說‘我’了。比如,想喝水的時候,可以說‘我要喝水’,而不用說‘源源’要喝水。”
聽到爸爸的回答,源源開心地笑了,他調皮地朝爸爸喊了一句:“爸爸,源源——‘我’要去玩了。”說完跳著走開了。
“我是誰?”這個成人都無法解答的問題,一個5歲小男孩用他獨有的方式解答了這個千古難題。
如果是你的孩子突然問你這個問題,你會是怎樣的反應?相信,很多父母的回答是這樣的:
“一邊去,誰教你的,問這種無聊的問題!”
“你是誰?你不就是你自己嘛!”
“哦,你是誰?這可把媽媽難住了,要不,咱們晚上百度一下?”
“你是誰?你就是個人,像別人一樣好好學習、快樂生活的一個人!”
可是,這樣的回答能滿足孩子嗎?的確,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這個自古以來困擾人類的既深奧又神秘的哲學問題,即便是成人也很少有人觸及。我是誰?當成人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在迷茫無助、失去自我的時候。而孩子不是哲學家,也沒有失憶,更不懂什麼是“失去自我”,但他卻提出了這個令哲學家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我是誰?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把自己當做別人而活,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活得和別人一樣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別人追逐名利,他也趨之若鶩;別人渾渾噩噩,他也從不管明天。隻要和別人一樣,不管活成什麼樣都沒關係。在“和別人一樣”的麻醉和催眠裏,他們找到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既然這樣,何需再問“我是誰?”何必知道“我是誰?
我是誰?當孩子這樣發問時,父母應該欣喜——這代表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一個擁有自我的人才能成為他自己,他的靈魂不再虛空,他的人生才更有價值。因此,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不妨這樣回答:“你是誰?嗯,你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子,是爸爸媽媽的好兒子,你和別人都不一樣,你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是獨一無二的。其實,你是誰並不重要,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重要。”
是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最重要,如果隻是複製別人的生活模式,那豈不是辜負了父母給予他的生命!
孩子是否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
有一個小孩跟著他的爺爺一起去趕集,他們牽著一頭驢,準備到市場把它賣掉。兩個人走在路上,一個路人對他們說:“有驢子不騎,真是笨蛋!”
小孩兒一聽有人說他們是笨蛋,不幹了,央求爺爺和他一起騎上驢背,繼續趕路。
又走了一會兒,又一個路人指責他們說:“太沒人性了,兩個人騎著驢子,驢子都快被你們壓死了。”
小孩兒一聽,趕忙從驢背上跳了下來,讓爺爺一個人騎在驢背上,自己跟著驢子跑。
接著,他們又遇到了一個老婆婆,看到他和爺爺,那老婆婆說道:“唉!這個老人怎麼這麼狠心,自己倒是舒服得很,孩子可苦了!”爺爺一聽,臉上掛不住了,連忙下來,讓孫子騎上去。
他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一條街上,幾個女人坐在門口納鞋底,看到他們走過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是什麼世道啊!小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隻顧著自己享受,讓老人走路。”
小孩兒一聽,心裏這個氣啊,心說:“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要我怎麼做呢?”
他和爺爺一商量,幹脆,把驢子扛在身上走。這下路邊的人全圍了過來:“有驢子不騎,真是傻瓜!”“第一次看見扛著驢子走的人。”“這兩人腦子有毛病!”
這個故事好笑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對同樣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價。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有些人認為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的。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有人批評了自己就傷心,表揚了自己就忘乎所以,那麼,我們的鼻子將被別人牽著走,將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對於孩子,更應該讓他懂得不被別人束縛的道理。他們正處於認識自我的過程,對自己缺乏一定的判斷意識,所以成人的評價很容易成為孩子判斷自我的標準,他們對評價的不同反應,會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動力或障礙!所以,有人才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太過在意別人評價的孩子,永遠不可能擁有一個高情商!”
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父母不妨這樣進行嚐試:
1.對客觀的評價要學會接受
評價總是有好有壞,對於正麵的評價,孩子們都很樂意接受,這時,父母要提醒孩子:“別驕傲,別自滿。”
而負麵的評價,孩子們接受起來就不太容易了,這時,父母就要幫孩子分析這些批評哪些是客觀的、符合事實的,並讓孩子學著接受。例如,老師說孩子的字寫得不好,而事實上的確是這樣,父母就要告訴孩子:“雖然是批評,但你寫字時確實不太認真,你必須改掉這個毛病,好好寫字。”
2.對錯誤的、不同角度的評價可以置之不理
在評價裏麵,有很多隨意的否定,惡意的抨擊,或者像上麵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樣,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小孩作出不同的評價,對於這樣的評價,孩子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如同班同學因為忌妒孩子的學習成績好,說他:“笨死了,打個球都打不好,畫畫也很醜,真沒見過這麼笨的人。”對於這樣的評價,孩子有必要在意嗎?
3.告訴孩子:你就是獨一無二的
對於那些總被別人指揮的孩子,我們要告訴他們:“你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按著別人的評價走!就像剛剛飛出巢穴的小鷹,它們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展翅翱翔,這樣才能收獲一片自己的藍天。”當孩子從小鷹的身上得到了啟發後,就會開始學著獨立和自我,不再被他人約束,從而激發情商的大爆炸!
讓孩子凡事從檢討自己開始
在一座風景優美的大山中,有兩座寺廟依山傍水而建。這兩座寺廟中,和尚們的生活狀況截然不同。第一座寺廟的和尚動不動就因小事發生口角,輕則對罵,動則動手,關係劍拔弩張;而第二座寺廟的和尚個個笑容滿麵,如沐春風,彼此之間相處得非常融洽。
第一座寺廟的住持對此非常納悶,便前來請教第二座寺廟的小和尚:“為什麼你們廟裏的和尚可以相處得這麼融洽呢?”
小和尚謙恭地回答:“因為這裏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這個住持不明白小和尚說的是什麼意思,正想繼續追問,忽然看到一個和尚匆匆從外麵回來。他走得非常快,突然腳下一滑,身子一仰,摔在了地上。旁邊一個和尚正在掃地,看到這個情形立刻跑了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剛才灑水灑得太多了!我應該拖一下的,都是我的錯,害你摔跤了。”
門口站著的和尚也跑了過來,他懊悔地說:“真是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應該提醒你剛剛灑過水。”
摔倒的和尚揉著屁股站了起來,說:“不!不!不怪你們,都怪我自己走得太快了!”
住持看到這裏,雙手一合,心中有了答案。
第二座寺廟的和尚之所以能夠和睦相處,就在於他們個個都能夠主動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勇於承擔責任、善於檢討自己,而不是逃避責任、互相推諉責任。
人一輩子都會犯很多錯誤,但絕大多數人都習慣將錯誤歸結於他人或客觀原因;幼小的孩子們更是如此,他們的口頭禪就是:“這不是我幹的!”
然而,這樣的孩子會得到他人的喜愛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用說謊和隱瞞來逃避責怪和懲罰,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長此下去,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阻礙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見,檢討和反省自己,曆來就被人們認為是修為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先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把“對”留給別人,把“錯”攬在自己身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並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說,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摩擦和衝突時,就要意識到:這正是培養孩子主動檢討自己的好時機。此時,我們不應該劈頭蓋臉地罵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沒有原則地一味維護自己的孩子,氣勢洶洶地找對方家長“算賬”,而是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讓他認識到自己哪裏做錯了,並和他一起采取措施去彌補錯誤。喚醒孩子內心的責任感,才能讓孩子在心理和思想上得到升華。
凡事檢討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別人、推卸責任,是父母給予孩子重要的品格教育。而以下的這幾種方法,值得我們去嚐試和學習:
1.用沉默應對孩子的謊言,讓孩子主動檢討自己
孩子經常會通過謊言來逃避大人的責罰,但事實上,孩子的每一個謊言都逃不過父母的眼睛。當孩子犯了錯時,如果一味地問:“是不是你幹的,是不是你幹的?”隻能將孩子引入謊言的深淵;如果再當麵戳穿孩子的謊言,隻會讓孩子陷入更尷尬的境地,他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而不斷地狡辯。
此時,父母的最佳方法應該是——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給孩子一點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沉默是一種無聲的責問,無論誰做錯了事,內心都會有不安的感覺,讓他受到內心的責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反省自己的行為,這遠比訓斥要更有效果。這樣,我們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又達到了應有的教育效果。
2.不要替孩子承擔後果
許多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怕孩子太難過、太自責,會主動替孩子去承擔後果。這種做法其實是很不可取的,這樣會使孩子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反正有父母擔著,他不但不會檢討自己的錯誤,下次還會更容易犯錯。
例如,孩子打碎了鄰居的玻璃,你不讓孩子去認錯,而是自己去賠償鄰居的損失,甚至護起短來,這就會導致孩子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我們要做的,是讓他自己去認錯,協助他彌補損失。隻有讓孩子懂得,自己做錯了就要負責任,就要承擔後果,他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主動去檢討自己並避免再次犯錯。
3.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羞恥心
正麵的道德情感可以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而羞愧、內疚等負麵道德情感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羞恥心會促使他不斷反省,區分好壞、是非、對錯。
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平靜地、迂回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讓他為此感到羞愧和內疚,促使孩子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犯此類錯誤。
就像孩子偷拿了超市的東西,我們不妨這樣對他說:“偷竊是可恥的行為,沒有一個人喜歡偷東西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愛,那麼這樣的行為以後一定不要再有了,否則你就會在所有人的麵前抬不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