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外國人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首相(中堂),曹躍以軍人的身份迅速平定義和團暴亂,同時率領他的軍隊戰勝了各國聯軍,簽署了一係列開明的條約,即讓打開了中國的過門走向文明,又讓外國看到了腐朽的中國還有這樣一位力挽狂瀾的強力人物。
對比一下曹躍,其實可以讓很多外國人會明顯的聯想到德意誌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同樣是鐵血人物,同樣是軍人執政,同樣統一了一個國家,同樣打敗了外國聯軍,他們更像的就是鐵血與狡猾的形象。
詹姆斯·卡爾森就是因為《時報》想要采訪曹躍,才被派遣到中國,但是來到中國之後的幾年裏,中國的一切發展的太快了,首先就是曹躍居然率軍戰勝了德國,隨後又戰勝了英國,接下來中英簽署友好條約,還與英國合作簽訂建設中國的南北大鐵路,尤其是中國的國內基礎建設方麵著實太讓人吃驚了,他更加吃驚的是中國人似乎不需要休息,他們非常喜歡幹活。農忙的時候忙地裏的莊稼,非農忙的時候開始給政府修建各種基礎設施,水利、道路、城市建設等,就以北京城為例子,這幾年因為大量的民眾的到來,北京城外城已經住滿了,甚至在城外都出現了大量的居民居住,街麵上首次出現了西洋的四輪馬車,與此同時也零星出現了小汽車。
卡爾森每天關注著中國的變化,並且將這種快速變化記載日記本裏,準備之後寫一本回憶錄。而且自從去年7月份中國宣布參戰之後,卡爾森的工作和經曆就更多了,尤其是中國突然插了俄國一刀,幾乎將俄國逼到懸崖邊緣。
中國軍隊表現出來的戰鬥力讓西方國家震驚,而關於中國軍隊再西藏擊敗英軍並且逼得英國人撤換了印度總督的新聞被重新拿出來炒作,使得中國更加受到關注了。西方人抱著狗咬狗的心態來看到遠東的這場戰爭,大多數人並不了解或者說不在乎到底是誰打贏了誰,他們在乎的僅僅是發生在遠東的戰爭罷了。
卡爾森原本結束了在中國的采訪打算回國,卻因為中國參加中日俄戰爭不得不成為《時報》常駐中國記者,他還認識了一位中國官員的女兒,並且娶了她成為了中國女婿。卡爾森也算是半個中國人了,對中國的報道更加深入更加直接,也更加有價值。
激烈的敲門聲嚇得卡爾森的妻子一跳,卡爾森這才掏出左輪手槍走到門口,幾個仆人也拿著各式武器跑了出來,他們起來得早,顯然穿戴更加整齊一些,一個仆人大聲喊道:“門外是誰?”
“是卡爾森大人嗎?我是報社門口賣菜的阿福。”一個年輕的聲音在外麵高喊道。
卡爾森聽不懂中文,不過他的妻子卻會兩門語言,他的妻子此時也穿戴好了走出來,聽到外麵的聲音,確認了一下之後對卡爾森說:“是阿福,我認識他,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夥,不會是壞人。”
“老爺,您多慮了,咱北京城裏就算有壞人,這都大天亮了,哪還會跑出來了呢。”一個仆人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