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鬆花江會戰(一)(1 / 2)

利涅維奇原本打算在1月底對哈爾濱進攻,然而卻得知中國方麵突然南下的消息,迫使利涅維奇不得不提前親率大約八萬七千人的軍隊對中國方麵進行反擊。

中俄雙方軍隊在長春以北榆樹縣以及舒蘭縣發生戰鬥,因為兩縣屬於鬆花江流域,因此此次會戰被稱之為鬆花江會戰。鬆花江會戰是中國方麵向

這一次中國方麵投入的官兵人數為三個集團軍總計十二萬人,而俄軍投入的兵力為八萬七千人。

其中中國方麵集群司令為39集團軍軍長李亮,副指揮官為49軍軍長李誌林,俄軍指揮官為利涅維奇眾將,副指揮官為他的心腹馬德裏托夫中將。

中俄雙方都存在著一定的弱點,俄軍的弱點有兩個,一是彈藥不足,二是新兵居多,很多都是臨時征調來的普通俄國僑民,上至六十歲,下至十二歲,甚至還有人沒有武器,拿著冷兵器。而中國方麵的弱點是毫無戰鬥經驗,農耕民族的鬥誌遠遠不如漁獵民族強烈和堅決,盡管已經是血軍,可是最原始的西北血軍在經過擴軍之後,儼然成為了中國血軍,戰鬥力和意誌力反而下降了。另外中國軍隊同樣也缺乏戰鬥經驗,這十二萬人中有一半人的士兵屬於訓練兵補充進來,另外一萬人則屬於長期訓練卻缺乏實戰經驗的士兵,而隻有五萬人才是參加上次長春之戰和哈爾濱之戰的見血老兵。

而在1905年的1月18日,雙方正式接觸戰鬥,這一天東北迎來了罕見的爆冷,氣溫降到了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不管是中國軍隊還是俄國軍隊,全都感覺到非常難受,似乎隻有跑起來雙方士兵才不會被凍僵。

在這種情況下,李亮下令由39軍出任主力部隊,****擔任左翼軍隊,49軍擔任右翼軍隊,第三軍團北方集群像是三把尖刀直插俄軍,與此同時,李亮在49軍軍長李誌林的建議下,擊中三個集團軍的騎兵部隊總計近六千人,由自己的參謀長蔡鍔親自率領騎兵部隊,由當地土匪帶領,由五常縣秘密沿著張廣才嶺,繞到舒蘭縣,將俄軍包圍在榆樹縣中。

戰鬥爆發之後,中俄主力部隊在嚴寒之中不斷交戰,由於中國方麵兵力充沛軍火補給經過補充之後得到緩解,而俄軍盡管鬥誌旺盛卻礙於後勤問題,雙方你來我往打了一個平手,每天雙方都有近千士兵陣亡。

俄軍反麵盡管發起了瘋狂的衝鋒,可是衝鋒的俄軍士兵遇到了炮兵缺少但是重機槍卻不缺的中國血軍,而重機槍恰恰就是俄國決死衝鋒的最大障礙。彼時的中國血軍一個營(450人)擁有四挺重機槍,而同時期的日軍一個步兵大隊才有三挺重機槍,甚至於步兵中隊不配備重機槍,日軍賴以為生的是大炮。日俄雙方其實更加重視炮兵的作用,西方國家也同樣將炮兵視作戰爭之神——當然,中國方麵難道不知道嗎?中國軍隊也知道炮兵的作用,可是現階段中國國力沒有辦法供得起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大規模炮群。所幸的是,日俄戰爭開始之後,日俄雙方經過一年的苦戰,炮彈幾近告罄,戰爭拚到最後拚的是勇氣和人數了,日俄雙方的白刃戰傷亡甚至有超過炮擊傷亡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