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0月14日,剛剛內部慶祝了攻克伊爾庫斯克的曹躍,接下來焦急地等待著東北軍區的進展,但是在這時候,他要接待一位從遙遠的英國趕來的一位大臣,英國外交次官華萊士·D·霍爾奇爵士。
霍爾奇爵士是英國首相見外交大臣貝爾福的親信,他本來是奉命前往日本與日本進行協商溝通,並最後抵達中國與中國領導人就中英西奘問題達成共識,簽署宣言的。而如今因為中日俄三國大戰,英國國內已經開始了一輪新的激烈爭辯,霍爾奇爵士因貝爾福首相的急電,前往中國與中國實際執政官軍機首輔大臣曹躍展開洽談。
但是貝爾福並沒有明確洽談的內容,因為英國國內就中日俄三國戰爭完全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
中國出兵俄國後方,導致俄國後方領土大片喪失,也導致俄國的實力暴露在各國麵前。在戰爭前英國扮演的是幕後黑手的角色,而隨著戰爭的擴大化,英國再也坐不住了。不管是保守黨還是工黨等黨派,全都對下麵英國人將要扮演的角色有所期待。俄國就像是瓷娃娃一樣,被中國人擊碎。導致英國國內掀起了一股對俄國報仇的言論,這其中以《泰晤士報》為首的一些媒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實英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和仇恨由來已久,曆次俄土戰爭之中,俄國人與英國人直接交手,在俄國和土耳其邊境付出了大量生命,以第九次戰爭為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有一萬七千五百名英國士兵與軍官陣亡,傷者數十萬人,英國和法國最終以慘勝的代價獲得克裏米亞戰爭的結果。
在隨後的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俄國人兵臨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城下,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吐出了巴爾幹半島,建立了內閣羅、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大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所以土地全部割走不說,又將俄土邊境的土地搶走大半。俄國人的做法引起了歐洲各國的不滿,以英國人為首的英法德三國幹涉俄土戰爭,俄國人被迫在德國簽訂了《柏林條約》,在英國人的強烈要求下,關閉奧斯曼帝國的博斯普洛斯海峽,迫使俄國的黑海艦隊依舊不能駛出黑海。
英國人一方麵需要俄國人控製著德國人的發展,一方麵又忌憚俄國人過度發展,而且在亞洲,基本上是俄國人和英國人在爭奪亞洲的主導權,而這次是一個徹底將俄國人趕出亞洲的機會,所以英國很多議員紛紛要求暫時放下和中國人的仇恨,選擇和俄國正麵戰鬥。
然而另一部分議員則反對直接與俄國發生軍事衝突,由中國和日本出現來對抗俄國已經足夠,此時英國應該抓住機會,贏得最大利益,而非陷入與俄國人的戰爭之中。以克裏米亞戰爭為例,英國直接參戰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美國有機會將勢力擴張到南美。還是因為克裏米亞戰爭的拖累,盡管當時中國正在經曆太平天國叛亂,英國有最好的機會在中國取得利益,卻始終無法抽身。而反觀下一次俄土戰爭,也就是第十次俄土戰爭,英國人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參與,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遠超克裏米亞戰爭慘勝而未得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