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中德關係再度升溫(2 / 2)

曹躍冷笑道:“英國前任首相帕麥斯頓勳爵曾經說過:‘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恒不變的。’英國佬很明白地說了,外交關係,沒有什麼友誼長存,沒有什麼信譽,更沒有什麼麵子問題,一切麵子問題都要圍繞著我們國家的利益。隻有國家利益至上,才是一個政府該做的。”(注:外交無友誼這句話常常被人們誤以為是丘吉爾所說,但實際上卻是19世紀末的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說)

曹躍又道:“與德國破冰的開始,要從我們開始,不用怕丟臉,我們這一代丟臉了,我們的下一代才能不丟臉。”

很快,鴻臚寺卿宋育仁開始與德國人接觸,首先以洽談生意的模式進行接觸,隨後開始重新向德國購買武器,尤其是機械,如拖拉機、火炮,甚至於德國人洽談建設鐵路。

中德關係重新升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盡管依舊對中國深惡痛絕,對曹躍恨的咬牙切齒,可是對於與中國重新合作,德國政府是抱著支持的態度的,這影響了威廉二世的決策。威廉二世不得不選擇和中國合作,雙方為了遏製英國人的勢力擴張,重新向對方派出外交大使。德國向中國派來了雷克斯擔任德國駐華公使,而中國清政府在仔細斟酌之後,重新委任呂海寰擔任中國駐德全權公使。

呂海寰,山東掖縣人,年幼時參加鄉團包圍掖縣與流寇撚軍大戰,雖然家貧又遭到自幼訂婚的舅父家人陷害,但依舊堅持讀書不輟。呂海寰20歲時因為舅父不願意將女兒嫁給他,屢遭迫害,被迫遠赴京城,一麵教人讀書一麵寒窗苦讀,第二年考中童生,並因此獲得順天府大興縣籍貫,落戶大興。落戶當年,呂海寰參加府試獲得第一,但是因為呂海寰是外地人(清代高考移民……),顧被降為第三。呂海寰因此名聲大噪,然而秋闈時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不懂得準備幹糧,居然進入考場之後連餓三天,走出考場後昏厥倒地,並未中舉。兩年後,呂海寰第二次參加科舉,終於高中第七名,回鄉之後光明正大從舅父家迎娶了指腹為婚的表姐李乃心,名動山東。但呂海寰盡管高中,卻隻能做一個候補小吏,每月領取微薄不足以養活自己的奉銀,在京城中等候,迫不得已他重新教書給人當私塾為生。

其後呂海寰得朋友相助,納資捐了一個官吏,為官十年之後,因人品方正得到李鴻章的賞識,被任命為大清國駐德國大使。慈禧向十一國宣戰,八國出兵討伐,中德關係陷入冷淡。有人勸呂海寰逃離德國,但呂海寰認為自己代表朝廷,絕不能在此時不顧國家利益落荒而逃,堅守在柏林中國大使館內。後來中德戰爭,德國戰敗,中國大使館牌子被取下來,但呂海寰依舊堅持留在大使館內,幫助其他來德國中國公民。這其中就包括曹躍的心腹愛將辛洛,辛洛主動捐給他十萬兩銀子,幫助他渡過難關,並向曹躍主動說起呂海寰的功勞和堅持。

曹躍深受感動,因此中德恢複外交關係之後,曹躍立即委任呂海寰擔任中國駐德全權公使一職,以資鼓勵。

德國對中國深惡痛絕,但德國人卻對呂海寰深表敬佩,呂海寰在德國幾次遇險,卻依舊堅持在原大使館內幫助同胞,此情行為便是德國人也自認為做不到。所以呂海寰擔任駐德公使之後,中國在德國的行事得以極大的方便。

一個好外交官,堪比一支軍隊,毫無疑問呂海寰就是這樣一個外交官。

在呂海寰的努力之下,中國清政府與德意誌帝國的外交關係迅速恢複正常,並迅速達成一係列合同,中德關係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升溫。

中德的關係升溫讓英國人和日本人坐不住了,日本國立即向中國詢問意思,禮部右侍郎鴻臚寺卿宋育仁表示,英日同盟讓中國深感不安,中日密約中共同對付俄國人的事,也因為英日同盟有所忌憚。以今年的擴軍為例,擴軍速度減弱許多。中國害怕,當中國對付俄國人的時候,日本人和英國人反過來瓜分中國。

日本代表立即表示絕無可能,但是中國卻不肯相信日本的話了,小日本和中國達成密約卻又和英國人秘密瓜分中國,豈能讓中國政府相信他們。日本內閣對此憤怒異常,撤掉了駐華公使矢野文雄,派遣新的駐華公使宇多一郎,重新修繕中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