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婦營養合理的重要性
孕婦一旦營養不良,給胎兒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首先,會增高新生兒的死亡率。由於孕婦體內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可能導致胎兒畸形、低體重、貧血等,這些都是新生兒抵抗力下降、死亡率上升的原因。第二,會影響嬰兒智力發育。人腦細胞發育最旺盛時期為胎兒在母體中的最後3個月及其出生後的頭一年。母親孕期營養不良,就可能引起胎兒頭圍偏小,智力發育遲緩,最終將影響腦組織的成熟和智力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麵,有些孕婦盲目講究營養,對某些食物攝入過多,引起自身肥胖和胎兒過大,以致剖宮產率增高,這些都有害於母嬰健康。由此可見,孕婦營養是非常重要的!
1.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與構成身體組織所必需的物質,其量在體內僅次於水分。它大部分存在於肌肉組織,其餘則存在於血液、軟組織、骨骼及牙齒中。它主要由碳、氫、氧、氮4種元素組成。有的蛋白質還含有磷、鐵、碘、銅、錳、鋅及鉬等元素,由這些元素組成各種不同的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的不同聯合,就構成不同的蛋白質。人體和各種食物中的蛋白質都是由20種氨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不僅種類不同,而且數量和排列順序也不一樣,其中有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由膳食提供,稱為必需氨基酸。
人體含有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並且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正是這些蛋白質相互配合,才完成了複雜的生命活動。人的一切細胞組織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許多具有極重要生理功能的生命活性物質,如具有催化作用的酶,調節各種代謝反應的激素,輸送養料的載體,被稱為“人體衛士”的免疫球蛋白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還是供給人們身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複、傷口愈合等的原材料。此外蛋白質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時,能放出熱能。可以說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在所有生命現象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物質。
2.脂肪
脂肪最主要的營養功能是氧化產熱,並供肌體利用。它不但產熱能大1克脂肪的產熱能是糖類、蛋白質的2.25倍),而且儲存在體內的脂肪構成了巨大的“燃料基地”。當缺乏熱能時,肌體就從這個“基地”中將脂肪動員出來,產熱供能。這樣,寶貴的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被氧化。
脂肪組織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存在於皮下及器官之間,對重要的髒器起到保護作用。脂肪還可以為肌體提供必需的脂肪酸,同時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攜帶者。缺少脂肪,這兩類物質都會缺乏,從而給肌體造成不可想象的惡果。
脂肪還可以改善食物的性狀,賦予食品獨特的風味,增進人們的食欲。由於脂肪傳熱性差,故能防止體溫外散,在維持體溫恒定和抵禦寒冷方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妊娠過程中對脂肪的需要相應增加,從懷孕初期開始孕婦某些部位就有脂肪存積,整個妊娠期孕婦平均增加體脂2000~4000克。此外,孕晚期還要供給胎兒脂肪貯備,胎兒脂肪可為其體重的5%~15%。脂質是腦及神經係統的重要成分,腦組織脂肪中約1/3為亞油酸和亞麻油酸,不飽和脂肪酸對髓鞘和細胞膜的生成更為重要。
因此,孕婦膳食中應含有足夠的脂肪,提供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一般認為,孕婦膳食中脂肪供給量應占總熱能的20%~25%為宜。
脂肪的主要來源有食用油脂、動物性食品和硬果類食品。各種油脂類植物種子及硬果類食品中,亞油酸類必需脂肪酸含量較高,如花生仁、胡桃、芝麻及核桃等是孕婦們首選的油脂類食物。一般魚類及貝類食品含有較豐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麻油、玉米油、瓜子仁、鬆子等及動物腦、肺和瘦肉中含有較豐富的其他不飽和脂肪酸。
3.糖
糖類包括澱粉、麥糖、蔗糖、乳糖和葡萄糖等。
人們每天攝取的食物中,糖類占80%以上。
糖類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較其他兩類產熱營養素脂肪和蛋白質迅速完全。它既為肌肉運動供能,又是心肌收縮時的應急能源,而且大腦組織的能量來源也是糖類中的一種物質——葡萄糖。由此可見,糖類在供能方麵,起著最為重要、無法替代的作用。
孕婦為何要增加糖類的攝入量呢?因為葡萄糖為胎兒代謝所必需的,多用於胎兒呼吸。如果母體攝入葡萄糖不足,母體不得不以氧化脂肪及蛋白質來供給。若脂肪動員過快,氧化不完全時易出現酮症酸中毒。如果酮體進入羊水中,胎兒又缺乏葡萄糖,則胎兒可利用羊水中酮體作為能量的來源。酮體進入胎兒體內對腦和神經係統會有不良的作用。血酮高的孕婦所生嬰兒常出現大腦發育不良及智商低的現象。
4.維生素A
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哺乳動物體內及魚類的肝髒中。
維生素A參與視網膜杆狀細胞內視紫質的構成,以維持正常視覺。如長期缺乏維生素A,就易引起夜盲症。
維生素A保證上皮組織健全的功能,缺乏時人體上皮幹燥、增生,角膜軟化,嚴重者眼睛因角膜潰瘍而失明。此外,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也受影響,身體表皮幹燥,毛囊角化,抵抗力低下,易於感染。因此,維生素A又被稱為“抗傳染病維生素”。
維生素A還具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當胎兒和幼兒缺乏維生素A時,即可表現出生長發育遲緩及牙齒生長不良等症狀。
維生素A對孕婦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健意義。妊娠期內胎兒肌體生長發育,以及母體各組織的增加和物質儲備,均需要大量的維生素A。如果維生素A缺乏,有可能引起流產、胎兒發育不良、幼兒生長停滯及骨、牙齒形成不良。維生素A嚴重不足時,可導致骨骼和其他器官畸形。但是,如果孕婦攝入過量的維生素A,同樣也會引起胎兒畸形和影響胎兒正常發育。曾見過臨床報道,孕婦攝入大量維生素A,胎兒出現了腎髒畸形,故應以合理攝入為準則。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孕婦維生素A每日供給量為3300國際單位,相當於1000微克視黃醇當量。維生素A的食物來源有各種動物肝髒、魚肝油、魚卵、牛奶及禽蛋等。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還原成兩分子維生素A,胡蘿卜素的良好來源是有色蔬菜,如胡蘿卜、菠菜、苜蓿、豌豆苗、辣椒、牛皮菜、甜薯、枸杞子及芹菜等。
5.維生素E
維生素E與生育能力極其相關,因此也稱為生育酚。在1931年國外有人就報道過,幾位連續流產4~5次的婦女,在給予維生素E後就獲得痊愈,而且正常懷孕。大量實驗資料證明,如果缺乏維生素E,就會使雄性動物睾丸發育不全,精子活性降低,繼而精子退化,尾部消失,無活動能力。最後曲精管上皮萎縮,不產生精子,性功能喪失,第二性征退化。對雌性動物來說,如果缺乏維生素E就會影響胎盤及胎兒的發育,最後胚胎因被吸收而萎縮,造成胎兒死亡。這種情況如能早期發現,並及早給予含維生素E的飲食,則胚胎尚可照常發育,直到正常分娩。因此,在大力提倡優生的今天,維生素E顯示出其重要的生理學價值。
維生素E還具有維護骨骼、心肌、平滑肌和心血管係統的正常功能及增強肌體免疫反應能力的作用。維生素E還是一種極強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作用。
為了滿足對維生素E的需要及胎兒能貯存一定量的維生素E,孕婦應每日多攝入2毫克維生素E。
維生素E廣泛分布於植物組織中,尤其在麥胚中含量最為豐富,其次為麻油、花生油、大豆油、棉籽油和玉米油。萵苣葉及柑橘皮含生育酚也很多,幾乎所有的綠色植物都含維生素E。肉、奶油、奶及魚肝油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E。
6.維生素B1
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是抗腳氣病維生素。如果人們長期大量食用精白的米和麵粉,而又缺乏其他雜糧和多種副食品的補充,容易造成維生素B1的缺乏。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以大米為主食,長期吃精白米會得腳氣病,這是缺乏維生素B1時,肌體內葡萄糖化率降低,神經細胞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供給,加上丙酮或甲基乙二醛的毒性使神經遭受損害,臨床上就表現為腳氣病。腳氣病不是腳癬,腳氣病病人呈神經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以及新陳代謝紊亂的特征。通常臨床症狀有食欲不振、下肢無力、感覺麻木、肺活量減少、全身疲倦、麵無表情、消化不良、便秘、惡心、嘔吐和失眠等。兒童缺乏維生素B1時,症狀往往與腦膜炎很相似。
維生素B1還具有促進生長發育、維持肌體正常代謝、促進乳汁分泌及保證末梢神經興奮傳導的正常進行等功能。
在妊娠期間,母體及胎兒代謝水平增加,對熱能的需要增加,隨之對維生素B1的消耗也相應增加。另外,由於腎髒濾過率增加,尿中維生素B1排出量增加,使以往膳食中攝入的維生素B1顯得不足,無法滿足肌體需要,表現為血液濃度下降及細胞活性降低。
孕婦維生素B1不足或缺乏,還可表現為小腿酸痛及心動過速等。曾有報道,一孕婦妊娠期間長期維生素B1攝入不足,分娩後2~4日突發急性心力衰竭。每日予以5~10毫克維生素B1治療後可恢複。
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孕婦每日維生素B1供給量為18毫克。
維生素B1普遍存在於各類食物中,以穀類、豆類及肉類食物的含量較為豐富,籽粒的胚和酵母是維生素B1的最好來源。
7.維生素B2
維生素B2又名核黃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它參與體內的物質代謝,對維持生命活動,促進胎兒和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維生素B2在食物中分布不廣,含量也不多,而且在烹調加工中易損失,因此,我國人民膳食中維生素B2的供給量常常不足,常可見到輕度維生素B2缺乏症病人。
維生素B2是維持眼睛健康所必不可少的。若缺乏維生素B2,眼睛會感到疲勞、刺癢、畏光、角膜充血,甚至使角膜變為不透明,也可出現瞼緣炎。
妊娠期母體代謝旺盛,故維生素B2需要量增多。如果維生素B2不足或缺乏,可引起或促發孕早期妊娠嘔吐;孕中期口舌炎、舌炎、唇炎及早產兒發生率增加。有人提出維生素B2缺乏可阻礙人體軟骨及骨骼的骨膜形成。
維生素B2在自然界中分布於動物組織中。含維生素B2最豐富的是酵母,每100克酵母約含3.6毫克維生素B2。動物肝、腎和心肌中的含量也較豐富,其次為奶類、蛋類、鱔魚及螃蟹等。植物性食物中幹豆類(青豆、黃豆、赤豆、花生和綠葉蔬菜中維生素B2的含量較高,而米、麵等糧食中含量較少。
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孕婦每日維生素B2供給量為18毫克。
為了預防維生素B2缺乏症,孕婦必須選擇含維生素B2豐富的食物,同時還要避免食物中的維生素B2在烹調加工中的損失。淘米應盡量減少次數,且不能用力搓洗米,否則,維生素B2將損失23%~25%。烹調時盡量不要加堿,以免破壞維生素B2。在烹調各種食物,尤其是烹調蔬菜和肉類時,最好用鐵鍋急火快炒。蔬菜烹調前,應避免用水浸泡,盡可能做到先洗後切,現炒現吃,避免長時間保溫或多次加熱。
8.維生素B6
維生素B6又稱吡哆醇,是人體色氨酸代謝和糖代謝的必需物質。婦女的雌激素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代謝也需要維生素B6。許多疾病,特別是妊娠期並發的一些症狀,均可用維生素B6治療。一般認為,維生素B6的最低需求量為每日2毫克,孕婦、乳母為每日2.5毫克。美國提出孕婦每日維生素B6供給量為26毫克。
人體的色氨酸代謝需要維生素B6參與,如果維生素B6供給不足,就會產生一種有害的代謝產物——黃尿烯酸,延緩澱粉氧化7酸化過程,幹擾正常糖代謝。
有的婦女在妊娠期會發生手足水腫、小腿痛及指關節疼痛等症狀。每日服10毫克維生素B6常可使水腫消減,但要使指關節痛及手足腫脹等症狀消失,則每日需服50~450毫克,甚至短期內每日1000毫克。偶爾有些婦女因在月經期或絕經期有小腿痛症狀而被誤診為缺鈣,醫生給予鈣鹽,結果反而使症狀加重,這時若給予維生素B6可消除之。妊娠嘔吐用維生素B6治療可獲良效。
維生素B6還可以防止孕婦患牙齒疾病。研究發現,在懷孕第4個月到分娩,每日給予孕婦維生素B620毫克,結果發現患牙疾病者比不給服維生素B6的對照組明顯減少。
在妊娠階段,由於雌激素增加,色氨酸代謝增加,維生素B6需要量也要增加。胎兒在5個月時為中樞神經係統增長高峰,最需要維生素B6,因而孕婦必須重視對維生素B6的攝入。
動物肝髒、瘦肉、雞肉、魚、穀物、胡桃、花生、葵花子、麵粉中都富含維生素B6;麥芽中所含的維生素B6比豬肝還多;新鮮香蕉所含的維生素B6比其他水果高5倍。
9.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一種含鈷的維生素,又稱為抗惡性貧血維生素。維生素B12在人體回腸中吸收,經血液循環後貯存於肝髒。但必須有鹽酸和胃液中的內因子存在方可完成。內因子是對熱不穩定的黏液膜蛋白,分泌於胃液和唾液中。維生素B12由腸吸收後須與蛋白質結合,鈷與蛋白質結合體能貯於肝髒中,凡是未經結合的,迅速由腎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