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悉尼歌劇院與《卡門》(3 / 3)

因為擔心父母看不懂這部歌劇,楊飛特意介紹過《卡門》的由來、劇情以及藝術價值: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全劇共四幕,完成於1874年秋,故事改編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劇作家普羅斯佩?梅裏美(Prosper Merimee)的同名,腳本由亨利?梅哈克和路德維克?哈勒維共同完成。歌劇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何賽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 —— 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何賽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裏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裏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卻死在了唐?何賽的劍下。

這部歌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 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更是長盛不衰。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今天,如果一生隻聽一部歌劇的話,你選擇《卡門》準沒錯。因為“全世界的男人都愛卡門;就如同全世界的女人都恨她一樣!”她就有這樣的魅力。也正因此,全世界傑出的女歌手都為這個角色著魔,都為能在舞台上扮演她前仆後繼的努力著……

對立的愛情觀是本部歌劇的主線:對卡門來說,“愛情”就是她開始時候唱的那樣是一隻“小小鳥”,年輕易變,隻應有歡樂,不該受拘束;對唐?何賽來說,愛情是信念、是奉獻(和回報)、是彼此忠貞與相守……這就注定了此劇悲慘的結局。

現在,演出正式開始了,我們來和張小山們一起觀看演出吧。

序曲:

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

第一幕: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麵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歎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調轉F大調、2/4拍子,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何賽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歎調,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二幕: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何賽的詠歎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含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麵,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裏喧鬧的氣氛。

第三幕: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裏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

第四幕的結尾,正像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麵是觀眾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麵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曆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整場演出非常精彩,舞台背景是縱深的兩麵牆,很有立體感。整個舞台的色調是油畫般的,舞台下麵有澳洲交響樂團現場伴奏。由於歌劇對白是法語,舞台上方的屏幕有中文和英語台詞。楊飛解釋說:“屏幕上一般情況下隻有英文台詞,但由於今天是中國大年除夕,不少華人精英前來觀劇,而且預定的都是位置最好的套票,劇院才特地增加了中文台詞。”雖然張小山們不懂法語,仍然被法語富有激情的對白和歌唱而陶醉。女主角卡門美麗野性,熱情奔放,多情不羈。無論是舞台背景,燈光,音效,演員的嗓音唱功都非常棒。最後,女主角和所有演員謝幕時,觀眾們全體起立鼓掌數分鍾。

如果你的小孩喜愛音樂,作者建議你帶小孩到這裏感受一下,這樣的音樂之旅對小孩來說肯定是終生難忘的。

欣賞完演出,張小山們心滿意足地步出歌劇院。回首望去,悉尼歌劇院的白色風帆不知何時全部染上了鮮豔的中國紅。

原來,悉尼為慶祝中國雞年點紅了歌劇院的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