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的詐所為何來?深藏其中的邏輯關係又會是什麼?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涉及到一個股市中投資者無法回避的話題,那就是股價與成交量的關係。
張小山知道,對量價關係的理解自己還遠不如老股民楊滿倉,何不趁現在尚未開盤向其請教一番,既提高自己的投資水平,又搞清楚萬科A 放量下跌的秘密呢。
主意既定,張小山抬頭說道:“萬科A 近段時間的量價比較複雜。我在想,一隻股票的量價關係無非有四種,那就是放量上攻或者縮量上攻,以及放量下跌或者縮量下跌,那麼,它們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大哥,你能講一講嗎?”
楊滿倉當然願意講解,因為一者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二者他非常樂意幫助張小山,也十分樂意看到張小山能夠不斷進步。他心裏清楚,張小山的進步對小團隊、對自己,甚至於對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喝了一口茶,楊滿倉清了清喉嚨的同時也理了一下思路,然後說:“你說的不錯,這四種現象確實是股市常見的量價關係,而且散戶對它們的理解和喜愛程度往往不一樣。比如散戶普遍喜歡放量上攻,而最忌諱放量下跌,我也一樣。但是表麵現象的背後總有其深層的本質問題。四種方式背後,機構主力和散戶們都會有什麼動作呢?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首先說放量上攻,這是散戶們最喜歡看到的景象,手中有股票的散戶會欣喜若狂,手中沒有股票的散戶會按捺不住。成交量大,不僅意味買方多,而且賣方也多。放量上攻,如果正常的話,多是下列情況:一是突發利好,促使機構主力放量拉抬建倉。以超跌個股出現突發利好為例,此前,該個股持續無量下跌,場內資金普遍達成共識,就是賣出股票,但苦於沒有承接盤,所以量很小,但是,遇到突然利好,機構主力為了搶籌,而不惜重金,甚至放量漲停。因為前期,資金達成空頭共識,散戶和機構多以做空為主,突然有資金來給空頭解套,空頭自然欣喜若狂,大肆賣出,造成了放量上攻。還有上升途中出現突然利好。雖然此時,機構主力高控盤,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畢竟低位的機構主力獲利豐厚。但是,個股在拉高過程中,又有新的利好,引來其他機構主力紛紛追漲建倉,底部建倉的機構主力,趁機大肆賣出,倒給新建倉的機構主力,造成了放量上攻。總體而言,正常的放量上攻,多是由利好消息造成的。”
“世上的事很怪,有正常就會有不正常。”楊滿倉喝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我再說幾種不正常的放量上攻:一是機構主力之間對倒拉抬,吸引散戶跟風盤。這種放量上攻多是機構群之間的自賣自買,這需要機構群利益一致,而且已經高度控盤,自賣自買雖然使股價提高,但是自己的持倉成本仍然沒有提高,因為有散戶跟風盤介入,雖然股價提高,但是機構主力持倉量卻是逐步減少的。一旦時機成熟,機構群會用最後的一小部分籌碼,凶狠砸盤,在高位突然放量下跌,套牢散戶。二是放量上攻後出貨。機構主力高度持倉的股票,機構會先讓股票放量上攻,放量也是為了再吸一點籌碼,並且放量上攻到一定價位後,因機構高度持倉,機構不下賣單,所以盤麵上,委賣盤很少。放量上攻,並且委賣盤很少,這很容易吸引散戶的眼球,因為放量上攻說明機構主力實力強,委賣盤少,說明壓力很小,這種股票確實容易漲停,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放量拉升後,委賣盤也少,但股價就是上不去,並且換手率很高,甚至10%以上,這就是一種放量上攻後的出貨表現,這類股票通常在尾盤跳水。這種走勢有時也會成為很多機構洗盤的方法,拉高後,自己不再吃貨,而是讓散戶根據大盤的走勢自由換手,洗掉低位成本的散戶,而讓新進散戶成本提高。判斷是放量上攻後出貨,還是利用這種走勢洗盤,主要看這個股票的基本麵是否有利好或利空和換手率的高低。不正常的放量上攻,基本的原因有兩種,其一是有潛在的利空消息,主力故意做出漂亮的K線形態而出貨,其二是主力高控盤後,沒有利空,單純的拉高出貨。這兩者的基本目的都是為了設置誘多陷阱。”
“再說縮量上攻。放量上攻可以說即有好事,但也可能有壞事,製造放量上攻的機構,持倉量都不是很大,活動資金也不是很多,可以說是靠杠杆效應完成的,就是自己帶頭,吸引跟風。製造縮量上攻的機構主力實力往往都比較強,最起碼可以說是高度控盤,並且有大量活動資金。縮量上攻的機構主力,最少要控製該股60%以上的流通盤,並且用自己大量的活動資金大肆的拉高股價,因為自身高控盤,自由活動的流通盤很小,在拉抬過程中的拋壓同樣會很小。但是,縮量上攻的缺點就是離階段頂部不遠了,原因是機構該出貨了。縮量上攻一段時間後,股價遠離機構主力的建倉成本區,並發現有大量跟風盤在委買處排隊,高控盤的機構主力就要開始出貨了,縮量上攻的最終目的是拉高出貨,但是,縮量上攻的持續時間往往比放量上攻的持續時間長。追放量上攻的股票,可能追上後,第二天就持續下跌;追縮量上攻的股票,可能還會吃到獲利最豐厚的一段。”
張小山認真聽著,因為晚上他還要邊回憶邊補記筆記。楊滿倉當然知道他的這個學習特點,特意放慢了講解深度:“下麵說第三個量價關係:放量下跌。放量上攻有其可怕的一麵,放量下跌也有其可喜的一麵。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不能隻憑想象,孤立的一麵而論。把辯證法運用到炒股投資中,必然會有很大的好處。放量下跌是可怕,還是可喜,還是要看技術麵,基本麵,政策麵和消息麵的因素。基本因素是基本麵和政策麵,直接因素是技術麵和消息麵。最可怕的放量下跌就是四大麵利空,也就是基本麵利空、政策麵利空、技術麵利空、消息麵利空導致的大盤和股票的持續放量下跌。比如**控股7月17日的走勢,該股受到利空消息影響,基本麵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並且該股連續上攻,獲利盤豐厚,技術麵調整壓力很大,三股利空加在一起,導致了17日的放巨量大跌。這裏還需要說一點,各種利空因素引起的放量下跌,雖然量大,但是很少跌停,因為機構主力不但在猛拋,而且還在少量的買,以保證股票不跌停,大單封跌停的股票,散戶們是不喜歡追的。而在沒有多少真正利空的情況下,主力卻往往會借機以跌停方式洗盤。他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以跌停來恐嚇膽小的散戶,讓他們在恐慌中 交出手中的籌碼;二是利用散戶的恐懼心理以及不喜歡買跌停板股票的心理,以保證打壓下來的籌碼不至於過多地流入散戶的手中。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不多談了,現在把話說回來,與多種利空造成的放量下跌相反的是,有兩種放量下跌,不但不可怕,甚至還是可喜的。一種是在基本麵和政策麵利好,消息麵沒有利空,但是技術麵調整壓力很大的時候的放量下跌。這種下跌可以說是連續逼空上攻後,來個徹底大洗盤。可以讓獲利散戶出局,讓新進散戶提高成本,機構主力自身也可以積極買入股票,以擴大持倉量。這種放量下跌就是一種可喜的走勢,應該積極介入。此類放量下跌的特征是:基本麵,消息麵,政策麵沒有利空,甚至是利好,隻是技術上有調整壓力,並且,下跌時,不會跌破重要的技術支撐位,保持鎖倉散戶的信心。還有一種是本來就沒有怎麼上漲時的放量下跌,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主力資金相中了某一隻有利好的股票,但這隻票的籌碼又絕大部分在散戶和其他小機構手中,而且股票的盤子又大,放量上攻收集籌碼的話代價很大。這種情況下,主力就會選擇故意砸盤,引發破位下跌,製造恐慌以洗盤吸籌。於是,散戶的恐慌出逃和主力的借機吸籌,就造成了下跌放量的現象。這當然也是一種可喜的現象,為什麼呢?主力資金吸籌的最終目的當然是拉升獲利啊!如果我們大膽跟進,豈不是等著坐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