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山講完,在一旁默默傾聽的楊滿倉說道:“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作為君王尤其不易。看來我們在這忠孝之地下榻,算是找對地方了!”
旅途勞頓,一宿好眠。第二天清晨,四人早起,與大自然親近一番後,按照吳玫的提議,從少林寺古石牌坊開展遊覽。吳玫知道,古跡的年代越久遠,張小山越能講出詩詞、對聯、故事,她是在借機為入職旅遊公司做準備啊。
果然,在鐫刻有“天下第一名刹”的老石牌坊前,張小山找到了話題:“這座三門四柱三簷的石牌坊可以說是少林寺的標誌性建築,除了牌坊頂端正中睥睨天下的‘天下第一名刹’題字外,左右兩側的‘禪宗祖庭’和‘武林聖地’也闡明了少林寺的特色。牌坊前麵的楹聯‘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鍾聲悠’說明了少林寺所處的地理位置,牌坊後麵的楹聯‘九年麵壁開禪祖,五百僧兵留義地’則記載了少林寺最重要的曆史。”
“天下第一”還真有一股震懾人的氣勢,連不信佛的吳玫都流露出朝拜的神情,隨大家靜靜地觀賞,以致忘記了拍照留念。
過了牌坊來到少林寺前的山門廣場,這裏有東西石牌坊、石獅、旗杆等。廣場上有密布的柏樹林,使少林古刹顯得更加神秘而古樸。
山門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明代二柱單樓式石牌坊,兩座牌坊上都有對聯,四人情趣相投,佇足欣賞起來。隻見東邊牌坊外側的對聯:“地在天中,四海名山為第一;心傳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橫額為“祖源諦本”。內側隻有橫額“跋陀開創”四字,沒有對聯。西邊牌坊外側的對聯:“心傳古洞,嚴冬雪擁神光膝;麵接高峰,靜夜風聞子晉笙。”橫額是“大乘勝地”。這座牌坊內側也有對聯:“雙雙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六六玄峰,翠聳光連萬壑雲。”橫額為“嵩少禪林”。
張春桃是女居士,在郢州報恩寺受佛教浸淫多年,對漢傳佛教故事有所耳聞。她問道:“小山,那座新牌坊對聯中的‘一葦渡長江’和這座古石牌坊對聯中的‘雪擁神光膝’應該是兩個有名的佛教故事,但我記不十分清楚了,你能講講嗎?”
張小山笑道:“不錯,這是大乘佛教兩個最為有名,也是和少林寺有關的傳奇故事。看,真正的少林寺到了,我們進去邊參觀邊講吧。”他指了指懸掛於少林寺寺門之上,清朝康熙大帝親筆題寫的“少林寺”三個大字。
四人進入寺門,在逐一參謁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立雪亭、塔林等諸處佛殿、遺跡的同時,張小山邊拜佛邊講起佛教故事,倒也別有意味:
話說禪宗初祖達摩自印度到少林寺始傳禪宗之前,先到了南朝的都城南京並和梁武帝蕭洐談佛。蕭洐也是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麵壁靜坐,普度眾生。由於二人的主張不同,談論起佛事時總是話不投機。達摩感到南京不能久留,便告辭蕭洐,北上弘法。當時,南京有一個神光和尚得知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便去追趕達摩求法。當達摩走到長江岸邊時,隻見水域茫茫,不見渡船,江邊坐著一個老婦,身旁放了一捆蘆葦,好像也在等船過江。達摩上前,恭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老人點頭,順手抽出一根蘆葦遞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將這根蘆葦投至水上,此時,神跡出現,隻見蘆葦陡然變粗變長,達摩從容踩在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這時,神光正好追到江邊,看到達摩用一根蘆葦就渡過了長江,情急之下,也不管自己功法深淺,抱起老人身邊那捆蘆葦,扔到水中,也想學達摩踏蘆葦過江,卻掉到水裏成了落湯雞。老人笑道:“達摩以禮化緣,我才助他過江。你無禮搶我的蘆葦,該你有此一小難。”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蕩的江邊空無一人。
神光見達摩有菩薩相助,對其更加敬佩,下決心拜師學法。他一路追到少林寺後,請求達摩收其為徒,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婉言拒絕。神光拜師的意誌非常堅定,達摩麵壁坐禪時,神光便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那年12月9日夜,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神光仍照常侍立不動,半夜過去,積雪埋到了他的膝蓋。達摩坐禪結束後問神光:“你怎麼在雪中久立不去?”神光答:“隻求大師為我開示無上妙法。”達摩道:“諸佛為求真理,不惜犧牲一切。如來無上妙法非同世俗學問,需要具備能行難行、能忍難忍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學修。你憑這點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嗎?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聞言,毫不遲疑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砍下了自己的左臂,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上的積雪。這時,如來佛祖顯靈,將一件紅色袈裟拋向東土。瞬時,整座少室山霞光四射,紅雪遍地。此情此景感動了達摩,遂收神光為徒,為其取法名“慧可”。
後來,慧可繼承了達摩的衣缽、法器,成為禪宗二祖。
張小山講完這個故事時,正好參觀到了立雪亭處。大家佇立亭旁,思緒萬千,久久不忍離去。
張小山們從神光“斷臂求法”的執著精神裏領悟到了什麼呢?對他們的股海之路會有所裨益嗎?後文將為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