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裏吻戲的曆史,你了解嗎?(3)
《Ave Maria》反對清教徒式認為享樂有罪的思想,詩裏認為拒絕、延遲享樂才是罪惡。孩子們終將看到這些影片,也能找到他們的樂趣,你怎麼覺得你不教他們就會一直不懂?但是興奮感會漸漸褪去,這個巧妙的教養安排終會讓你自食其果,你所建立的一切都有可能會在未來倒塌。如果沒有免費的“性變態”表演、糖果、爆米花,孩子們也不會正常。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一切都在偏離你預期的軌道行進著。
O'Hara是個紐約同誌,和藝術家為伴和有著60年代先鋒精神。當舊的法典開始土崩瓦解,當科恩兄弟的電影被稱為“新自由主義”大當其道。當電影在進步、發展,而我們還停留在過去(無害、純潔)。至少在好萊塢,異性戀之間的吻可能代表人類性行為的全部。但它也有挑逗性的時候——當影片向文學性前進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熒幕上呈現的或多或少都有虛假成分。城市街道其實隻是個工作室的一塊背景板,西部牛仔是個替身演員,子彈是空心的,踩汽車的怪物其實隻有18英寸高等等。但是男人和女人是真實的親吻,他們可能會討厭啃咬對方的感覺,有的是討厭聞到對方呼吸的味道。或者說,為了這個戲,和對方的配偶睡過、或是互相上過床、或是和導演等等。但是他們呈現在熒幕上的這個吻,是真實的。
電影的接吻是經過無休止的演繹之後呈現的,通過對好萊塢經典吻戲的回顧,你會發現你生活在性符號泛濫的世界裏。那裏有思念和敵意,反抗和懇求,男性統治和女性主張。你可以看到上下顛倒的接吻,並肩接吻以及各種為了解決身高差而采取的辦法和不同的手的位置。還有捋頭發、愛撫臉頰、手指緊握等等行為。有的是單純的接吻,有的是為了掩蓋主角要做的其他事情。接吻本身就等同於前戲,證明兩人即將上床或是為了補償他們不能做的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規矩和禁忌,接吻本身是具有暗示和委身意味的。在印度,到新近時期還是不讚成屏幕上的吻戲,由此寶萊塢就要絞盡腦汁做出又能表達性暗示又不會突破禁忌的MV,比如貼身交錯,鼻尖相掠,麵對麵唱歌。
《Morocco》(1930)
好萊塢的精英隻受自己約束,有充滿基情的男男接吻(192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Wings》),三年後的女女親吻《Morocco》。但那時還沒有海斯法典,同性間的吻戲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消失。而第一個人種混合的影片是1957年《Island in the Sun》。
與此同時,吻失去了它作為“性變態”的輝煌時期和獨特性,生殖器相關的性行為也不再需要暗示。可以像其他東西一樣,偽造出來。演員或全裸或半裸的大尺度出鏡,可以選擇自己的姿勢,要不要伴樂,還可以自己發出呻吟。比如《Last Tango in Paris》和《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場麵震驚,演員有勇氣,對整部戲很重要。有時候,生搬硬套、投機取巧,故意搏出位。大多數時候,影片本身沒多大意思,有時候甚至全是性感場麵。隻是送檢時用別的片段。比如動作大片裏一輛汽車爆炸或者是在浪漫喜劇的結尾,一個人瘋狂跑去機場見人。
《Sundy Bloody Sundy》(1971)
吻戲也泛濫在雨中、飛機上、穿上、火車上等等,不過仍然很引人注目。當熒幕上的兩個人吻在一起,都不說話,他們的感情用另一種形式在交流著。這種情況本身是非常強大的,哪怕是侵略性的強吻(《New Year's Eve in Havana》)。
我在屏幕上所見最驚人的吻戲是《Wild》裏的,電影裏女主角Reese Witherspoon和偶然遇到的人發生性行為,最後還是嫁給她丈夫。他們從沒在一張床上躺過,唯一的肢體親密接觸就是在最後他們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這是一次告別之吻,溫暖和情緒飽滿。在別的電影裏,主角的床戲可能在片頭而不像它發生在結尾。在我們這些觀眾看來,看起來就像初吻,又青澀又甜蜜,像是一場不會結束的浪漫故事。這最後一幕也升華了這部影片的主題:失去、孤獨、親密、自強。
你可能還會想起,少年時期主題電影。比如Richard Linklater突破性的成年故事,包括熒幕上主角Mason和他的初戀可愛的吻,但是電影裏你不要想看到。在影片的尾聲,Mason剛進大學,和一個剛見麵的女孩坐下聊天。他們吃了一罐巧克力餅幹,一起走了德州大彎曲牧場州立公園,在那看日落。羞澀地看了互看了一眼,那種曖昧眼神……就在最關鍵的時候,畫麵定格在經典的兩人對視裏,然後屏幕變暗,滾動字幕出現。我們沒看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基本的吻戲還是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