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一)(2 / 3)

方今北寇甚猖,遊躥北國,威逼畿輔,社稷有累卵之危,而百姓有倒懸之苦!聖人之訓,為人臣子者若不舍身以紓君父之難,不忠不孝也。草民張華不自量力,然其心拳拳,欲效漢之終軍,為國赴死與絕域,希獻策以助賢憲,並希以親身施之。

觀古時故事,北魏宇文泰與北齊高歡相爭,敗至僅餘丁口萬餘。當次之時,非唯高氏強之,蕭梁亦可不屑之。然其勵軍墾,建府兵,不數年而軍興國強,南巡荊楚,建後梁,東狩晉豫,滅北齊。

殘唐五代時,張全義於秦宗權獸兵之畔收流民,事農桑,終助宣武朱溫勝宗權。

方今之世,孫閣部亦以“遼民守遼土”之策,則關寧之鐵騎,寧遠之堅城,建奴十數年無以逾也。

而試看今日之河南,流賊過後,赤地千裏,草木不生,生民十不存一!然賊子之賊心不死,欲以刀兵入我湖廣。笑曰:此不自量力也!中原千裏沃野,不知招民以耕,募兵以守,反罔起凶器,盡其兵於襄陽直隸,此虛中而實外也。然此為社稷之幸也。倘以官一人,吏數人,兵百人持糧乘間入豫,安撫流民,重事農桑,整軍經武,僅南陽一地,尚可得精兵數萬,若施於全豫,十萬之眾,二年之內亦可得。

不才家資尚有數百,願效古之聖賢,毀家紓難,望上察之。

草民張華百拜奉上

張華自從父親去世後就從鄧州的花洲書院輟學回家料理家業,而他本身也隻是個秀才,文采自然一般,這一篇寫下來之後他又費力潤色了一番,感覺還算得體。

然後便是如何呈上的問題了。大明自朱元璋時就有規定,除了太學生外,國內的士農工商如有好的意見,都可以上書官府。但是,對於正規途徑的拖遝和低效張華是相當了解的,如果按規定呈上,最大的可能性是石沉大海。因此張華決定,去找找關係。

正思考間,門房進來稟報說,魯家公子來訪。

這魯家在鄧州和張家也算得上是世交,兩家明初一同從山西遷來,魯家公子叫魯升,與張華同歲略小,也同在花洲書院求學,平日裏以兄弟相稱。

張華連忙整衣出迎。見到魯升便是兩人相對行禮,禮畢後魯升便說“漢複兄你可算是好了,當日我們真是不該強拉你多喝那幾杯,小弟在此給你賠罪了”

“咱們兄弟何須如此,得病乃是自身氣血使然,就算是當日沒有那場酒,該要生病也是擋不住的”

“今天大家聽說你好了,打算聚一聚,也是想給你賠罪。這不,差我來請你了”

正好,張華心想,魯升家裏記得有一個叔叔據說在何騰蛟手下當師爺,現在應該就在巡撫衙門裏,當初在武昌購地購房的時候就是此人幫忙介紹的,如果請此人幫忙傳書,應該能讓何騰蛟看到,興許還能被接見。

不過應該不用魯升當中介。不過跟他們聚聚也好,一是禮節,二也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門路。想到這裏,張華交代過家人後便隨魯升去了。

來到附近的一家酒肆裏,五六個友人已經等著了。都是南陽府的人,張華在花洲書院的同學。一番寒暄之後,大家開始就坐飲酒,又像尋常一樣聊起詩詞歌賦。要在以前,張華對於這樣的生活也是樂此不疲的,但是,現在不斷惡化的時局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他不禁悲哀,這無數士子的悠閑生活,就要被清人的鐵蹄踏碎了。

這時,鎮平的一位士子問道”漢複兄,你接下來有什麼打算麼?不如我們一起去江漢書院繼續研習吧?”

張華沉吟了一會兒,說“學習?如今流寇方盛,建奴估計也會乘機入關,神州大地將遭浩劫。中華雖大,還有何處放的下供你我靜心研習的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