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僅一個臘月的時間,大梁國儲君和太子妃先後薨逝,隨即又是帝王駕崩……大梁國這新的一年,注定是壓抑而充滿悲傷的。
又因國不可一日無君,而要想讓新君早日登基持政,就必須讓先帝早日入土為安。
於是,經過大梁禮部和太常寺的協商,梁儒明的喪禮就定在新年的正月初四。
梁儒明的喪禮除了停喪時間極短之外,喪禮上的一切事宜、用度均比照舊俗。而梁儒明下葬的皇陵,自然是——盛陵。
說起來,若不是梁儒明早幾年前就意識到他的身體情況每況愈下,精氣神大不如前,著意吩咐了大梁禮部和太常寺可以慢慢著手準備他的身後事,不然此番時間如此短促的喪禮事宜可就真是要鬧得大梁朝堂人仰馬翻了。
正因梁儒明有先見之明,所以梁儒明的喪禮雖倉促,卻不失隆重。
又因梁儒明在位期間政治清明、親賢遠佞、任用賢能、減免徭役……甚得民心,所以,梁儒明出殯這一天,除了朝中官員傾巢而出去送殯之外,縐平城以及周邊的幾個城鎮的百姓亦均自發地組織起來,跟著送殯隊伍從縐平城到盛陵,默默地沿途相送……
一時間,縐平城內外,萬人空巷。
冷晴大年三十,於梁儒明駕崩那夜出宮去了朱府,在朱府過完了冷冷清清的年初一,初二這日一早就進宮來了。
不過,許是因為身份等各方麵原因,回宮後的這幾天,冷晴除了呆在憶舒殿守著空蕩蕩的殿宇外,完全無所事事。期間除了禮部尚書陳陽來找過一次冷晴,希望拿走冷晴手中的梁儒明的龍牌放入梁儒明的棺木中貼身陪葬之外,沒有任何人來找冷晴。
而到了正月初四,梁儒明出殯這一天,幾乎是意料之中地,冷晴並未被安排進送殯隊伍。
好在冷晴本也沒打算走那麼遠的路去送殯……在這個出行基本靠雙腿走的異世,從縐平城到盛陵,要走上一整天啊!!所以沒被安排進送殯隊伍反到正合冷晴的意。
又一想,如今梁儒明都不在了,這皇位的繼承人也定下了,她繼續留在這梁蕭城裏似乎也沒什麼用,冷晴索性就將憶舒殿裏她的東西收拾了,包袱款款地就準備出宮去朱府。
然而……
冷晴收拾完東西,臂彎裏挎著隻包袱,人還沒走出憶舒殿內殿的殿門,就被一隊浩浩蕩蕩的人馬堵在了憶舒殿內殿裏。而那隊堵了冷晴的去路的浩蕩人馬的為首之人,赫然是同樣未去送殯的固林妤!
因為先帝新喪,作為先帝的正牌遺孀,固林妤大概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佩戴奢侈亮麗的飾品、穿色彩豔麗繁華的衣裳。
是以,乍一見到向來盛裝打扮、富貴雍容的固林妤突然素麵朝天、發髻間隻簪著幾朵素白的珠花、穿一身素白的宮裝,麵色略顯憔悴時,冷晴是有些怔愣的。
而相較於固林妤的素淨,反到是冷晴打扮得有些豔麗了——除了同樣的未施粉黛,以及那用一條白色發帶隨意係在腦後的三千青絲之外,冷晴耳墜銀累絲耳墜,腕戴白銀纏絲雙扣鐲,身穿銀紋繡百蝶度花裙,外罩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狐皮披風……
冷晴天生就不愛穿紅戴綠,所以平時的打扮基本都是挑著清雅、素淨的穿戴。而冷晴今天這一身打扮要是放在平時,那是相當清雅素淨的,可此刻和一身素白、麵色憔悴的固林妤一比……那就和素淨沾不上邊了,頂多算是清雅。
話說回來——
臂彎裏挎著隻包袱的冷晴和帶著一大隊人馬的固林妤在憶舒殿內殿的殿門前撞了個正著,冷晴尚未反應過來固林妤這是幹嘛來了,就聽見著一身素服的固林妤如此不鹹不淡地問:“冷昭儀這包袱款款的,是準備去何處?”
因最近發生的事太多,而且大多是令人糟心的事,以至於冷晴眼下完全沒心情和固林妤“閑談”,便直接而幹脆地回了固林妤一句:“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