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孩子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誌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孩子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子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千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我控製能力,可參照以下這些方法:
1.不要嬌慣孩子
家長的嬌養寵慣,是孩子任性心理、行為發展的溫床。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防止和糾正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為,家長對待孩子的各種要求應做到:一要把握原則,嚴格區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當的要求,也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給予適度地滿足,切忌百依百順。
2.給孩子講道理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家長可以利用各種具體形象的方法,給孩子講清任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使孩子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對孩子不理睬
當孩子產生任性行為時(如哭鬧、撒潑等),在有安全保證的條件下,家長不去理睬他。當他感到哭鬧等“武器”已經不靈時,他自然會停止哭鬧。在這時再進行說服教育工作。這種方法對於理智水平較差的家長可能難於做到。
4.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家長可以從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動機中發現一些蘊藏著的積極的可培養的心理因素,即所謂的“閃光點”加以誘發和引導。這樣做,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可把任性的弱點轉化為積極的心理因素,並加以發揚光大。
5.對孩子的管教要一致
孩子任性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長弱點的基礎上的。通常,孩子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對家長進行試探,了解家長的弱點。多數孩子在4歲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際關係,比如家裏是爸爸說了算,還是媽媽說了算,應向誰提出買玩具的要求,犯了錯誤應向誰求饒,等等。
教子點撥
任性是孩子性格中容易發生的不良傾向,表現為高度的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聽勸告。任性是孩子一種不正常的心態,是孩子要挾大人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如果不予以糾正,長大後容易形成偏執、狹隘的性格。對於孩子任性的問題,父母不可一味地遷就,而要進行合理引導,巧妙地磨平孩子的任性鋒芒,讓孩子健康地成長。